阅读的未来:社交化阅读的含义与价值

出版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出版不再是一项“工作”了,它更像一个“按钮”,上面写着“出版”,按下这个按钮,出版工作就完成了。……现在,出版社所做的生意并不是克服稀缺性,而是创造需求。几乎所有的文字内容创制、消费、发行以及使用上的创新,都来自传统出版业外部。

阅读的未来是什么?我们如何使其变得社会化?

阅读比10多年前更加具有价值,因为阅读越来越少了。我还记得小时候,阅读让我“烦不胜烦”。我就生长在一个到处是书的地方,因此我总是不断地遭到阅读的侵扰。但互联网来了之后,事情大为不同,就像是说“好了,烦到头了!感谢上帝!阅读终于不烦人了。你凌晨4点还不想睡?不新鲜,成千上万的人跟你一样!”

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当年那种烦人的传统阅读实际上价值很高。是不是让人烦闷,正好表明了“你可能会感兴趣的事情”与“你目前的现实环境”之间的距离。但是现在,这种阅读越来越成为我们必须下决心、郑重抉择才能做的事情,就如同“我要凝神眺望窗外,就必须在日程表上排出眺望窗外的时间”。

阅读的社交化,是不是相当于在电子书上“选择一个段落,并立即查看一共有多少读者也选择了它”这种功能呢?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人们真正想干的是,把自己的想法作为最新的信息散布出去,通过互联网参与一场不断进行的、长久进行的博取流行度的竞争——而且是实时的。

当人们听到“社交化阅读”(social reading,或称社会化阅读)这个说法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最接近的说法是在阅读器上进行实时社交。但咱们还是别把社交这样的事情混进阅读吧,阅读不是离了社交就不行。围绕书的内容进行的大量讨论和对话,都是看完书之后的事情。“社交化阅读”总是让人们误会。

到底什么是“社交化阅读”?

我一直这样解释“社交化阅读”,就是那种能够确认你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还是一名使用者的阅读。“使用者”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做点什么,而“那点什么”会涉及一组其他的人。读完书,下一步你很可能要做的,就是跟别人聊你看了什么什么书、有什么什么想法。阅读小组和话题讨论就是社交化阅读。新媒体很多都是实时有效的,很少有人能在看完媒体之后把内容分享、保存、转移、存储,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媒体复制和使用与媒体消费区别开来。我们可能并不把自己当做媒体的使用者,而事实上我们是。

你在读书的时候怎么做评注?什么情况下做评注?

因为Kindle Fire阅读器是触摸屏的,所以在电子文本上做评注终于变得容易起来,比纸质书容易。只要在屏幕上抓来拽去就行了。这一点改变了我在纸质书上养成的旧习惯。

你可以高亮着重段落,也可以做些别的添加点自己的语言。当你逛旧书店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书的页面边缘上写着字。有些人在行间画线,或者在段落上着重。这种有评注的书,传递了集体对话智慧,是对话的内容库,非常好,但我在电子书评注模式中看不到这样的东西。至少说,这种评注不符合我自己的评注习惯。

那么为什么还要有评注这种功能呢?

人们做评注是因为你想保留下些东西。这当中有体验上的价值,有从书中择要的价值。我在课堂上教授科学社会学,如果我要备课,或者写作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那么我就可以从择要性的阅读笔记开始,而不需要把书从书架上拿下来从头开始读。

作为一个作者、一名教师、一个搞咨询的,不管是什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朝口语上靠,得能说出来,大声说出来。最终我大幅度缩减了评注的数量,原来可能评上20句话,现在只剩下一句。不过我喜欢Findings功能,因为它遵循了Flickr的逻辑——当你打算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要给别人退路,话不能说满,这个时候你真正想说的是,对于80%的人们一点儿都不感兴趣的事情,你还说它干嘛?

这就是社交化阅读的一个潜在演变方向:假如我告诉别人,某本书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段落,而这段话即使是我自己也不会再看第二遍,你认为我这种推荐和评注有价值吗?这就是我在上一部书中称为“冻结的共享”(frozen sharing)的奇异行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什么时间出于什么目的,大家总是慷慨大方把任何东西共享给普罗大众。

我做评注的真正含义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被如此这般的段落打动了。而这种热情是冻干的。也许不再会有人将其解冻。也许它只能静悄悄地呆在那里,像一条信息性的元数据。也许它对任何人都是不疼不痒的。但也可能,事实变成了这样:我挑出了这个段落,它最终浮出水面成为某个其他的人的搜索结果。要不然我就做个搜索,搜一下所有关心这段话的人,再看看这些人还挑出了哪些其他的段落。关键在于,一旦转向默认状态下的普罗大众,这条信息的整合价值就会放大,远远大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所能想象到的。

社交化阅读的潜力是什么?将来它会发展成什么样?

什么样都有可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有句话,大意是,人总是合群的,不管他们是单独行动,还是在一起做事。这种情绪,这种理解,正在缓慢地渗透到社会中。

社交化阅读并不是一类新鲜事物。人们摘取书中的话,在书里做评注,将喜欢的话拿出来分享,供人们争论,甚至恶搞。所有这些事情,从来就有。社交化阅读只不过把文字中的观念拿出来作为对象罢了。我读到的某个观念,继而对之摘取评注分享,这些行为本来就是彼此紧密联系的,只不过我们总是假装看不见,这是因为图书这种内容呈现形式,并没有干这种事情的功能,所以只能由读者来干。只要一群人都对某个特定的文本感兴趣,社交化阅读就能发生。

社交化阅读做到的是提高文本的可见性,延伸它的作用半径,延长其价值的半衰期。

社交化阅读是如何与集体性行动相联系的?

历史上,图书在唤起集体行动上效果不佳,因为图书的制作周期往往很长,而且图书的消化吸收也是缓慢的。长篇幅的作品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更多地是协调同步,而不是唤起一致行动。你读这本书的时间,跟我读这本书的时间,可能相差数年,但当咱们俩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你和我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背景。

围绕一本书,可能产生出一个协调同步的人群,但这种作用也不是亚文化的那种。毕竟,读过同一本书的人群的数量是有限的。在以前,找到跟你一样读过同一本书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变得容易多了。因此,如果阅读过同一本书的人聚在一起,彼此产生惺惺相惜的情绪,这样的人群,显然更具集体行动的可能,以前这样的事情不多。这就是一种协调同步的效应,跟时间关系不大,更多是彼此共享某种意识,这是目前各种变化中很大的一部分,将来它也会进一步放大。

via:百道网

评论已关闭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