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全球化正在倒退吗?

一场辩论正在激烈进行中:全球化是否在倒退?如果是,那么在多大程度上倒退?对全球繁荣和减贫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主要是因为对全球化有不同的定义,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衡量指标。世界银行最近根据新定义进行的研究表明,全球化还活得好好的。

但是,先介绍一下大背景。50 多年来,全球化一直是促进经济发展、贸易一体化和繁荣建设的催化剂,帮助 10 亿多人摆脱了贫困。自 1990 年代以来,全球化已成为新兴经济体的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途径,使其出口份额增长了近一倍。通信、运输和信息技术的惊人进步使得位于世界两端的国家开展贸易、进入彼此市场、共享资源、专业知识和技术变得更加便利,成本也更低廉。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里的一些批评人士将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归咎于全球化,另一些人则指责全球化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

最近,随着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以及中美局势紧张,各国和企业都被迫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全球战略。然而,全球化是否真的出现了倒退,这个问题有待探讨。一些研究发现几乎没有系统性的证据能够支持全球化倒退的观点,而另一些研究则得出结论认为,一些地区的 “贸易开放度” 在最近时期略有下降,这一趋势正好与贸易改革的步伐放缓相吻合,并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这不仅仅是一项学术研究,对于准确评估全球化进程对当前世界经济挑战的影响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能承受高估或低估全球化的风险,因为这将给经济政策带来巨大代价。因此,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能够为经济政策提供准确的实证应用方向。

贸易开放度可以通过计算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来衡量,从而反映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的相对重要性。在 2008 年之前,这一比率稳步上升,但在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猛然下降。尽管在 2011 年已经恢复,但与危机前相比,缺乏相同的活力。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化减退的迹象。

一些经济学家持续采用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来评估开放度,但其他人则认为这一衡量标准不适当,不一定表示存在高贸易壁垒。实际上,这一比率还可能反映经济规模、结构以及与贸易伙伴的地理距离等因素。

因此,最佳方式是将全球化视为跨越国界的市场力量在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中的延伸。以此定义为基础,用国际贸易的增长相对于国内贸易来度量全球化的强度。举例来说,汽车制造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一部分汽车,剩余部分则出口。比较汽车出口和国内销售的变化,是一种更好的衡量全球化动态的指标,而非比较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经济学家称之为结构引力模型的模型,用于捕捉国际和国内贸易的相对动态。该模型可进行跨国和跨时间段的比较,能更直观地反映全球化的动态,比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更具指示意义。除了其他因素外,贸易壁垒的减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国内贸易,导致世界更加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更加紧密。

与经济学理论相符的全球化研究需要关注不同行业的发展动态。举例来说,制造业一直被视为贸易密集型行业,但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交易性更强,预示着未来会出现更多全球化机遇。根据图 1,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全球化动态在 1965 年就开始展示出强劲的趋势,而农业和服务业则分别在 1970 年代末和 1990 年代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从 2008 年开始,全球化的趋势并没有减弱的迹象。

图 1(b) 调查了各国的制造业动态。虽然这些结果揭示了不同的动态,但其他结果让人们深入了解印度等国家虽然在制造业全球化方面落后,但在服务业方面却跑赢了世界经济。

围绕全球化的辩论使用了各种词汇——慢球化、去全球化、再全球化,每种词汇都表达了一个关于世界经济变化的不同的故事。我们的研究为推动这场辩论提供了一个全球化工具包,帮助理解世界经济的现状,为未来的发展动态做好准备。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