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本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

数据显示,2017年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情况比较令人满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持续增长,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持续增长,“人均体育消费中位数”持续上升,“人均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持续增长。

2017年的300指数总分为244.1分,由“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个单项指数构成。

其中,“健身环境”为88.6分,发展总体令人满意。2017年,全市共新增体育场地面积314.3万平米,人均场地面积达到1.96平米。从2012年至2016年的5年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总共增长0.16平方米,而2017年则增长0.13平方米。上海市民对体育场地的满意度为81.8分,比2016年的76.9分显著提升。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投入和保障。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总投入12.1亿元。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为22.7元,人均专项工作经费为27.4元,连续六年稳步提升。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主要投入在社区体育场地和群众体育活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改造和城市绿道建设。

“运动参与”指数为79.1分,总体情况比较令人满意。2017年,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为42.7%,比例稳步上升,40-49岁是增长最快的人群。市民参加体育锻炼首要目的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其次为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娱乐消遣、减肥塑身、防病治病等。数据表明,快走(健步走)、跑步、骑自行车、羽毛球、游泳、健身苑点、力量健美、舞蹈类、足球、徒步登山攀岩位居市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前十名。50岁以下市民更偏爱激烈、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50岁及以上市民更偏爱养生、相对舒缓的运动项目。

2017年,上海创新举办城市业余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当年共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1528个,近70万市民参与赛事,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实现了100%社会化办赛,其中市民参与最多的项目为篮球,青少年参与最多的为围棋和跆拳道,覆盖人群最多的是路跑赛事。

在拥有较强健身意识的基础上,申城市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逐年提升。在居民健身状况调查中,92.4%的受访者表示在2017年发生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的中位数为2030元,比2016年增加了530元,体育消费超过5000元占比从2016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24.2%。上海市民体育消费水平显著提升。

“体质健康”指数为76.4分,发展总体情况比较令人满意。2017年,全市共有170905名成年人和老年人进行了体质测定,其中成年人的体质达标率为97.1%,优良率为58.1%;老年人的体质达标率为97.6%。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稳中有升,其中全市及格率为96.3%,与2016年持平,优良率为42.8%,较2016年上升2.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19-39岁的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其中19-29岁年龄段的参与率已不足1/4。年轻人越来越宅的现象需要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市民在科学健身素养测评中的得分为53.0分,上海市民健身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与2016年相比,没有实质性提升。

2017年,上海体育事业发展围绕“健康上海”和“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总目标,贯彻《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和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市民健身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运动参与和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上海全民健身工作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由上海市体育局委托第三方上海体育学院承担评估工作。报告最后也提出了引领体育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发展对策。

一是部门协同,改善市民身边的健身环境。本市体育设施的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缺乏可以满足全天候锻炼需求的室内健身场地,未来将加快推进浦东足球场、徐家汇体育公园和嘉定市民体育公园等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市民健身中心,升级改造益智健身苑点,推广“共享社区公共运动场”模式,使得市民在运动健身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是开放创新,激发多元主体的体育活力。针对目前不同项目比赛在赛事质量和参赛规模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未来将持续完善社会化办赛机制,推动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多主体参与和多元化治理,着力提升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办赛能力,进一步增强赛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是跨界融合,增强健身意识和健身素养。针对老年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但健身素养偏低,社区健康工作资源不足、服务联动不够等问题,将进一步强化社区的服务综合体功能,强化与老年学校、卫生中心、文化中心等社区服务单元的整合,服务推动健康数据共建共享,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全人群健身需求的转化,不断提升市民体质健康水平。

数据说话

健身环境

● 截止2017年底,本市市民健身步道总长度为496.8公里,骑行道总长度为192.4公里,本市共建成社区健身苑点13103个、市民球场473处、市民健身步道639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8个、市民游泳池35个、市民健身房16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64个,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运动参与

● 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体育社会组织1144个,较2016年增长了38.2%,其中体育类社团410个,体育基金会3个,体育类民非组织731个。全市共有在册体育健身团队49708个,其中社区健身团队37260个,学生体育社团12448个,平均每10万人拥有健身团队205个,保持了连续增长的态势。调查显示,青年及中年人依托会员俱乐部、中老年人依托社区健身团队的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模式初步形成。

体质健康

● 全市目前共有5667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比例达2.34‰,其中有56.1%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经常参与健身团队的日常科学指导,较2016年上升16.9个百分点。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活跃在健身苑点巡查、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培训指导等各个领域中。

● “社区体育配送”服务全年共为165个街镇社区开展健身技能培训、科学健身讲座、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活动等共计4117场,惠及市民10.9万人次。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