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社会化招聘为什么没在中国兴起?

 春节已过,职场人也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然而并不是所有职场人都准时进入了工作状态,更有大批人员开始了跳槽的举动,准备在新的一年开始新的起点。在企业出现用工荒的同时,各大招聘网站的访问量也逐日增多。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招聘网站的数据显示:春节前一周(2012-1-16至2012-1-22)此类网站访问量和总覆盖人数仍呈下降趋势,而在春节期间(2012-1-23至2012-1-29)已经出现上升趋势。其中,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的总覆盖人数均已超过120万。

 

   而在2012-1-30至2012-2-5这一周内,前程无忧的访问量更是达到了187.7万人的峰值。

 

    目前我国求职者通过网络求职的主要途径是各大招聘网站,而美国已经兴起了社交化招聘网站的浪潮。据统计,美国54%的求职者会通过Facebook,LinkedIn或者Twitter来获取工作机会。近86%的求职者都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Facebook占有量为84%,其次是Twitter-39%和LinkedIn-35%。近31%的求职者在以上三个网站都拥有个人主页。

   那么美国的社会化招聘效果如何呢?Facebook上16%的求职者可以通过好友推荐得到工作机会,LinkedIn上的求职者得到工作机会的几率为9%,Twitter为6%。社会化活跃度越高的求职者得到工作的机会也就越大。

   那么美国民众对这种社会化招聘的信任度如何呢?1840万的美国人相信facebook可以给他们带来工作机会,LinkedIn为1020万,Twitter为800万。

  

   然而在中国,目前仅新浪微博出现了微招聘的形式,其他很多的社交类服务商都未推出类似服务。我们知道,在美国一个新应用一旦推出,在中国都会很快形成众多的模仿者,那么,中国的跟随者为什么没有模仿社会化招聘呢?

   中国社交网站为什么不能成为招聘平台呢?

    1)由社交网站用户职业占比特征决定:学生是主要应用人群,求职需求较低。

   在社交网站用户的职业占比中,学生占比最高,为37%,学生群体的求职需求低,降低了社交网站求职应用的使用强度。

   然而需要关注的是,最近几年,我国网民的职业结构在不断变化: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以及公司职员等所占比例均在不同幅度的提高,社交网站应用正在向不同职业人群,随着用户结构的变化,社会化招聘在未来有走强的可能。

    2)中国社交网站用户通过此平台侧重与朋友保持联系,而非求职。

   在社交网站用户的使用目的中,保持与朋友的联系与沟通、浏览感兴趣的信息,包括关注好友的动态的比例分别占53.6%和41.6%,排在前两位,其次是打发时间和玩游戏。

   3)中国企业主在自己的官方社交网站中维护力度不够

   分析认为,目前很多知名企业(如百度,麦肯锡,google等)都在社交网站中建立了官方账号,并获取大量粉丝。但企业对其维护力度仍有待加强。如果企业主能有意识的利用这一平台推送招聘信息,将更利于求职人发现招聘信息,并利于企业主招募到优秀人才。

   4)社会化招聘意识尚未形成

   5)作为新生事物,企业主和求职者对这种模式的信任度不高

   社会化招聘虽然会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但究竟能带大多大效益,能否招募到优秀人才尚待考究。企业主仍比较依赖固有的招聘形式,尤其在社交网站用户职业资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在引入高端人才时,企业主更多会倾向猎头公司。另一方面,求职者同样比较习惯简历投递的求职方式。因此这与人们的行为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

   6)垂直领域的社交网站试水,但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已出现了专属求职领域的社交网站如天际网,目前拥有900万用户,但这一网站所瞄准的对象是高端人才。那么其他层面的人才市场呢,依旧围绕网络招聘。另一方面,此类网站的活跃用户数也比传统意义的社交网站的活跃用户数低,可见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化招聘的发展道路还很长远。

评论已关闭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