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制造2025》有哪些扶持政策?

      中国制造2025中清晰地描述了政策扶持和保障的重要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必须培育创新文化和中国特色制造文化,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

  为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八项政策保障措施。即: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其中,在第八项“健全组织实施机制”中,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W020150608584332684201

  其次是,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支持包括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W020150608584332736243

  最后,建立《中国制造2025》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中国制造2025》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W020150608584332762094

  这也充分反应了PDCA管理理念在国家战略中的运用。只有在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阶段性评估,适时调整目标和任务,才能进一步优化战略规划,保持科学可持续的决策循环。

上海自贸区从2013年成立以来,一方面,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目标和需求,调整优化制成品进出口结构,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和紧缺原材料进口;另一方面,在制造业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动重点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

  201471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上海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情况说明会,介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相关措施。据报道,在去年服务业扩大开放23项措施的基础上,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提出扩大开放的31条措施。31条进一步扩大开放措施中,制造业领域14条,成为自贸区开放的重头戏。与以往依靠劳动力优势为主的境外制造业企业引进策略不同的是,上海自贸区新的制造业开放政策中,在制造环节上,更注重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在制造分类上,更侧重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可以说,上海自贸区的制造业开放举措开创了先河,也为未来制造业带来更大的开放思维。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八项政策保障措施。其中,第七项就是“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主要包含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角度的扶持内容。

  在引进来方面,首先是,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落实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W020150609640306623370

  第二,全面深化外汇管理、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管理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W020150609640306676779

  第三,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修订钢铁、化工、船舶等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W020150609640306691870

  在走出去方面,首先是,加强对外投资立法,强化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法律保障,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第二,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铁、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施工等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第三,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支撑服务机构建设和水平提升,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

  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W020150609640306713144其实质都是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上的“网络协同”合作。因为,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本身独立的经营运作,一个产品也不再是一个企业单独完成的。网络协同使得制造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球各地的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

  网络协同是国际化与“互联网+”时代大背景的产物。“借势借力、整合资源”是制造业朝向网络协同制造发展的趋势。网络协同的大趋势下,迫切需要在一般制造业开发的基础上,构建制造业开放发展的新机制。《中国制造2025》提出“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这一扶持政策,将有序推进制造业开放,重塑我国制造业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因其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许多国家的普遍重视。德国推出“工业4.0”其实也是基于本国的产业结构。德国是一个以机械行业为支柱的制造业大国,而且德国90%为员工不到500人的中小企业。只有中小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小微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制造2025》充分认识到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的第六项扶持政策和保障是“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从专项资金、发展基金、融资体系、征信体系、建设创业基地、科研资源共享和综合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对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扶持。

W020150610663913793748

  · 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

  ·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 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

  · 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

  · 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小微企业。

  · 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对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各种实(试)验设施。

  · 加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咨询、培训、人才等专业化服务。

  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主要用意就是,采取措施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将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以释放。

  在德国“工业4.0”战略中,也体现出了对本国中小企业进行了保护和扶持。作为高福利国家,德国由于纳税和社会保险较高,人工成本也相对较高。再加上,中小企业相对于西门子那样的大企业来说缺乏信息化建设能力,也缺乏资金,难以投入实现“工业4.0”所需的巨额软件开发经费。所以,由德国政府牵头,制造业的主要社会团体共同推进“工业4.0”的标准化,让缺乏自主开发软件能力的中小企业就也能享受技术上的保障,伴随“工业4.0”以及“工业4.0”标准的推广,使它们能够很容易地随之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或许也应该视为德国“工业4.0”为本国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支持。

 “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五项方针之一,其总体思路是: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所以,《中国制造2025》的第五项扶持政策和保障是“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五项内容。

  (一)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W020150611619814035297

  (二)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

W020150611619814596961

  (三)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W020150611619814617189

  (四)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W020150611619814636026

  (五)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W020150611619814658939

  除了人才的培养之外,还制定了人才管理方面的具体政策。例如: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产业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机构,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选拔各类优秀人才重点是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

W020150611619814676645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