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BD)也被称为躁郁症,患者的情绪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躁狂发作时期极度“兴奋”、兴高采烈、易怒、精力充沛,抑郁发作时期非常“沮丧”、悲伤、冷漠、绝望。
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症症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而患者往往在抑郁发作时期寻求医疗帮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两种疾病很容易被混淆。有研究显示,近40%的BD患者在初次就诊时被误诊为重度抑郁症(MDD)[2]。
利用生物标志物分析可以明确两种疾病诊断,并且能够更早、更客观地鉴别和诊断情绪障碍。但是目前为止,在寻找BD患者生物标志物的过程可能受到情绪稳定药物的影响,研究人群可能处在不同的症状极性,或者缺乏独立验证队列。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的Sabine Bahn及其研究团队收集了241名BD或MDD患者干血斑代谢组数据,发现其中17种代谢物可以作为区分BD和MDD的生物标志物,其中,神经酰胺d18:0/24:1关联性最强[2]。
研究发表在JAMA Psychiatry上。
研究数据取自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英国进行的Delta研究(Delta研究旨在识别过去5年内诊断为MDD且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是否患有BD),入组人员要求年龄为18-45岁,在英国居住,至少有轻度抑郁症状(患者健康调查问卷-9[PHQ-9]得分5分及以上)、非妊娠期或哺乳期、无自杀倾向。纳入分析的数据包括19个生化类别的290种代谢物数据和992种数字问卷得到的指征(人口特征,精神病史,躁狂症状,抑郁症状,共病精神症状,人格特质,MDQ结果,PHQ-9结果和WEMWBS结果)。
发现队列共包括241名患者,其中170名(70.5%)为女性,平均年龄28.1岁,67人(27.8%)被诊断为BD,174人(72.2%)被诊断为MDD。验证队列共包括30名患者,16名(53%)为女性,平均年龄25.4岁,9人(30%)被诊断为BD,21人(70%)被诊断为MDD。
干血斑代谢组学特征识别BD和MDD曲线下面积
最终模型由17种生物标志物组成。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模型显示,发现队列中区分BD和MDD的曲线下面积为0.71(0.12;p<0.001),验证队列在模型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06;p<0.001)。
含或不含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模型
将生物标志物与患者其他数据(量表测量结果)相结合,模型性能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生物标志物对各个模型的相对贡献从8.8%至99.9%不等。生物标志物的加入可以帮助识别更多BD患者。
在已确定的17种生物标志物中,神经酰胺d18:0/24:1在模型中的权重最高。这些生物标志物主要与躁狂症状和精神病史有关。
每种生物标志物在模型中的权重
研究结果表明,将生物标志物纳入基于患者自我报告数据的诊断模型中,可以增加模型区分情绪低落期间BD和MDD患者的能力,并可能带来临床相关改善。生物标志物主要与躁狂症状相关,也与之前观察的结果一致。
在无法获得患者精神症状数据且患者处于诊断中间阈值的情况下,生物标志物的附加权重将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Hirschfeld R M A, Lewis L, Vornik L A. Perceptions and impact of bipolar disorder: how far have we really com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depressive and manic-depressive association 2000 survey of individuals with bipolar disorder[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3, 64(2): 161-174.
[2] Tomasik J, Harrison S J, Rustogi N, et al. Metabolomic Biomarker Signatures for Bipolar and Unipolar Depression[J]. JAMA psychiatry, 2023.
来自: 奇点神思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