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2025中国汽车业六大预测

作者:管鸣宇、周冠嵩、彭波、方寅亮、魏安垒(Alexander Will)

2023上海国际车展刚刚落下帷幕,除了争奇斗艳的新款智能电动汽车、人头攒动的热门展台,有些国际车企更是高管团队全员赴会,令人印象深刻。此次车展主题是“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而我们很早便提出,汽车行业淘汰赛已进入下半场,在下半场激烈角逐开启之际,麦肯锡汽车团队针对未来三年提出六大预测,以飨读者。

预测一: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加速提高至60%,5年内实现汽车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跃升

过去几年,中国品牌(华系)乘用车的国内市占率飞跃式增长。整体市占率从2020年的32%,一路升至22年的43%,短短两年便提升了11个百分点。在这傲人数据背后,智能电动汽车的兴起功不可没。此次车展中,大量中国品牌展现出的前卫造型、技术领先的平台、智能流畅的用户界面与交互性能以及高标准的车辆性能表现,都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青睐。而媒体日吸引的注意力和公众日的“排队力 ”,更从各方面预示了未来格局变化。

我们预测,得益于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华系车的国内份额将持续增长,并有望在2025年前后达到60%左右,换言之,从2020年的~30%提升到2025年的~60%,也许我们将见证百年汽车史上最大幅度的跃升。尽管这一数据离日系车在日本国内的水平(90%)仍有段距离,但已非常接近德系车的本土市占率。同时,这也意味着,对于那些没有及时调整,或在转型过程中未能以“壮士断腕”之勇气突破燃油车时代利益羁绊的车企来说,未来三年将越发感受到切肤之痛。

预测二:智能电动汽车时代,豪华汽车将被重新定义

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处于“超稳态”,即不同品牌组别“尊卑有序”:比如,非豪华品牌几乎不会涉足B级车以上级别,也很少装车马力较强的大功率发动机(如3.0L以上),更不会有零百加速低于5秒的车型。整体车市上,豪华与非豪华间的定价逻辑恰是围绕这些“默契”而生。传统豪车的品牌力根植于其在燃油车时代无与伦比的技术实力,但智能电动汽车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切:后驱、三米轴距、后排空间四拳以上、零百加速5秒以内、剪刀门、无框车门、空气弹簧等,这些曾经被炫目光环笼罩的参数及配置,几乎都在一夜之间被下放到30万级别,甚至更低价的车型。

失去了技术护城河,传统豪车势必面临颠覆性重塑。随着智能电动汽车兴起,“科技平权”浪潮席卷而来,燃油车时代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溢价将面临压力,尤其是售价6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将迎来新挑战。“豪华”二字亦将被重新定义,而功能机时代的奢华品牌Vertu不失为一个例子。更重要的是,60万元以上的高端细分市场虽然仅占总销量的2%左右,却贡献了远超销量占比的利润。这一细分市场的动荡,意味着中国车市整体利润池将被颠覆,并对众多车企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预测三:从L2++驶向L3的“忒修斯之船”

高阶辅助驾驶在中国正逐步普及,此次车展中也已见到大量相关车型及供应商方案(如高算力芯片、域控制器、激光雷达等)。与此同时,对相关技术路线的争论从未停息,例如:L3的大门究竟何时开启?如何从L2过渡到L3乃至更高等级?

我们认为,传统自动驾驶分级并不能完美描述复杂的现实世界与具体驾驶场景。与其学术性讨论L2或L3,还不如扎实努力,将具体边缘场景一一攻克。同时,即便只是L2++的“脱手、脱脚,但不脱眼”,在消费者体验方面也已是一项巨大飞跃。而且,藉由高阶辅助驾驶打通具体场景或地理区域应该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很难判断究竟该以哪个节点作为L2与L3的分野,这就好比“忒修斯之船”,究竟是在哪块木头被替换之后,就忽然成了一艘新船呢?

麦肯锡在《2023中国汽车消费者调研》中发现,消费者对网联功能的需求虽然强烈,但付费意愿却呈现下滑。两者看似矛盾,但考虑到各类网联功能的普及,结合中国整体发达的互联网生态,消费者对此已日益习惯,因此区分度不足的网联功能付费意愿下降,也是合乎逻辑的。不能排除类似情况在辅助驾驶付费意愿上重演。

预测四:2025年中国乘用车出口有望达到500万台,但“增收又增利”的企业仍凤毛麟角

本次车展,许多华系品牌都宣布了宏伟的出海战略与增长目标。我们认为,随着中国汽车整体研发及制造水平的提升,出口规模已从2016年的50万台增长到22年的250万台,并有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于2025年突破500万台,实现“10年翻10倍”。

正如外资品牌早年进入中国市场时经历的适应过程,华系车企出海过程中也将面临重重挑战。无论是品牌建设、当地市场合规、针对目标市场的产品开发,还是海外供应链和人才体系构建,都将是华系车企海外发展的“拦路虎”。华系车企更需要保持平常心,“扎硬寨、打呆仗”,否则极有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局面,最终拖累企业整体发展。

预测五:行业整合势在必行,兼并收购将成常态

规模化一直都是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次车展期间,诸多车企也对健康的经营状况究竟需要多大产销支撑进行了估计,而这些数字基本都在百万辆以上。但显然,不可能所有企业都能达到自己预期的规模,毕竟中国乘用车市场峰值年销仅在2400万辆左右。这也意味着,我们将目睹更多兼并收购案例,这可能是弱势企业间的“抱团取暖”,也可能是强势方收购弱势方的优质资产。比如外企可能会收购某些具备较好软件能力,但不幸出局的中国车企,以求迅速补上短板;或者,中国车企也可能通过收购某些国外品牌来加速海外业务构建等。未来三年,我们将在整车和零部件板块见证两到三起规模较大的兼并收购。

预测六:零部件新军蓄势待发,供应商“Tier-0.5化”逐渐普及

之前几届车展中,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还只是某些头部ICT企业的专属;但此次车展,我们发现有不下10家供应商在展台上展示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同时,诸如行泊一体、舱泊一体、舱行泊一体等能实现传感器深度复用、计算资源共享、OTA统一管理的高集成化方案也随处可见。在“卷”一体化域控的同时,价格竞争更为惊人:某芯片企业推出了支持L2++的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算力最高可达100T,且BOM控制在3000元人民币以内;若以5R5V的配置估算,围绕此方案的智驾硬件BOM甚至有望在5000元以内!这无疑将进一步加速高阶辅助驾驶落地。

高集成域控制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预示着相关供应商需要从传统Tier-1角色,逐步过渡到Tier-0.5,同时更好掌控上下游研发及工程资源,协助车企实现智能电动汽车的高效研发。而类似的Tier-0.5供应商,不仅可能来自传统Tier-1大企业,也可能是国内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新军,亦或是跨行业的ICT以及消费电子行业巨头等。

时势造英雄,我们相信未来三年将是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期,也将是剑指2030的车企成败与否最关键的三年。本文抛砖引玉,提出六大预测,期待在2026年北京车展与诸位行业翘楚华山论剑,再谱行业新章。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