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经济学家:亚洲经济体增长放缓、通胀压力上升

亚洲经济体需采取加息在内的多角度应对措施,防止价格预期的螺旋式上升和资本外流的增加。

全球经济前景趋于黯淡,在俄乌冲突和其他冲击的持续影响下,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亚太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将放缓至 4.2%,较4月预测值下调0.7个百分点,低于2021年的6.5%。我们将2023年的增速预测值也下调了0.6个百分点,至4.5%

我们在4月预测中强调的风险——包括与美联储加息相关的融资环境收紧,以及俄乌冲突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正成为现实。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中国经济放缓对本地区增长的溢出影响。

融资环境收紧

除中国外,亚洲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都经历了与2013年类似的资本外流——当时美联储暗示其可能会比此前预期的更早缩减购债规模,这导致全球债券收益率大幅上升。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的资本外流尤为严重,已经达到230亿美元。韩国、中国台湾省等亚洲发达经济体也出现了资本外流,原因是美联储暗示将持续加息且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亚洲在全球债务总额中的比例已从全球金融危机前的25%上升至新冠疫情后的38%,这使该地区面对全球融资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斯里兰卡是一极端案例,其债务增长变得不可持续,无法进入全球资本市场融资,最终导致其对外债务违约

冲突的后果

此外,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和供应链的紧张导致地缘经济出现割裂趋势,这预计将推迟经济复苏,加深新冠疫情对亚洲的长期创伤效应——而亚洲是几十年来全球贸易和金融一体化持续深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在增长放缓的同时,亚洲的通胀压力也在上升,这源自俄乌冲突和相关制裁导致的全球食品和燃料价格飙升。这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打击最大(因为其最无力应对),损害了消费并增加了社会动荡的可能——就像在斯里兰卡等国那样。

物价上涨

与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的通胀压力仍较为温和,但许多国家的物价涨幅已超过央行目标水平。

为遏制迅速上升的通胀压力,亚洲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包括韩国、新加坡和新西兰央行)在全球紧缩周期中率先采取行动,其他国家则紧随其后。日本并不存在持续的价格压力,因而维持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

在新兴市场,得益于食品和燃料补贴或价格控制以及经济产出低于潜在水平,通胀压力(以偏离央行目标的程度计算)更为温和。这使政策制定者可以以较小力度收紧货币政策,尽管近期已有更多国家开始加息,包括印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然而,一些面临外部融资压力的国家加息幅度更大,如蒙古和斯里兰卡。

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

债务水平高企的国家需要收紧财政政策,以便对货币政策形成补充,从而抑制通胀。同时,有必要实施临时性的定向财政转移支付,为再度面临冲击(尤其是能源和食品价格走高带来的冲击)的弱势群体提供支持。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财政支持必须是预算中性的,应通过获得新收入或重新安排预算为其提供资金,从而避免增加债务或与货币政策相冲突。在这方面,中日两国是个例外——但前提是其中期财政政策继续得到锚定。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生产率和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各方还急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全球和本地区为降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而合作寻找解决方案,撤销破坏性的贸易限制措施,避免最严重的分裂情景出现。未来两三年中,经济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增加总供给来抑制上行的通胀,应对适应气候变化等长期挑战,投资于人力资本,加强绿色转型,推动数字化发展等。

完整统一、多管齐下

和量身定制式的应对措施

总而言之,随着通胀扩大至核心通胀(即排除更易波动的食品和能源类价格),一些经济体需要迅速加息,防止通胀期望和工资之间形成螺旋式上升——其若放任不管,之后想要解决,则将需要更大幅度的加息。

同时,利率进一步上升将挤压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预算——它们在新冠疫情期间增加了大量债务。

虽然针对每个国家的确切政策建议都各不相同,但弹性汇率本身可能并不足够,且并不是在所有国家都具有可行性。其他措施,如外汇干预、宏观审慎政策和资本流动管理措施等,可能也是锚定期望、管理系统性风险的有用工具。

IMF最近已经制定了综合政策框架,其正是为了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指导各国制定经济政策。IMF也将继续作为各国的坚定伙伴,通过其资金援助职能帮助各国平安度过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

各国应在必要时调整政策组合,或是按需要重建外部融资缓冲——而不是等到为时已晚。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