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壹智库:2020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报告

摘要
√ 信用科技是以数据为基础、以新兴技术为驱动力的创新业态,旨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节约信用成本,降低信用风险,提升信用价值,推动信用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信用科技让间接的非强金融数据在技术催化下发挥更大价值,成为评估个人与企业信用的重要支撑,驱动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走向场景化与智能化。

√ 小微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体现在:中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专利发明、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始终在大力鼓励小微金融发展,解决小微融资难题。2020年全国两会工作报告,“小微企业”出现12次。

√ 特殊时期,要发挥中央“六保”效果,首先要保住小微企业,只有保住小微,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过渡和有序发展。

√ 小微金融创新的紧迫性在于小微融资需求侧与资金供给侧之间始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巨大鸿沟:需求侧,融资缺口巨大,小微贷款覆盖率仅为20%左右,融资需求长期难以满足;供给侧,担保模式难以服务小微下沉客户,但占比长期高于70%,信用贷款则因小微缺数据、缺信用,银企间信息不对称而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非朝夕之功,而应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策推动下最终由技术驱动的长期行为。短期依靠政策扶持,驱动市场规模增长,长期依赖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 信用科技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重构小微信贷流程,进而利用数据驱动决策,促进小微金融创新。

√ 信用科技赋能小微金融,要求“数据+场景+技术”的三位一体:数据是前提,场景是基础,技术是核心。

√ 随着“新基建”的深入发展,科技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会愈加重视技术研发,而更多金融机构倾向于同专业的信用科技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提升业务服务效率。外部合作的增多,可能对信用科技企业信息采集、处理和评估能力形成挑战,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成熟度将成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复工延期和市场需求的断崖式下跌,使众多企业举步维艰,小微企业更是成为疫情冲击下的“重灾区”。

活下去,成为小微企业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

面对疫情,中央及时提出“六保”目标,其中首要任务就是保就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市场主体份额。特殊时期,要发挥“六保”效果,首先要保小微。

唯有保障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才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解决就业才能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小微企业是重要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小微企业是供应链重要组成)和保基层运转(小微企业是众多县市的经济支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为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多部委相继出台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帮助小微节流开源,拓宽经营渠道。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实施小微贷款考核激励机制,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和无还本续贷,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增强小微贷款可获得性,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小微,努力实现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的总体目标。

政策推动下,小微融资难题得到暂时缓解。但当前监管部门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是“疫情”下的特殊措施,今后很难常态化,治标不治本。

作为已存在数百年的世界性金融难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导致小微融资难的因素很多,最直接原因是小微自身素质偏弱,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平均存活周期较短。

此外,小微融资需求一般具有金额小、频率高、用款急、周期短等特点,也会对金融机构本身的人工成本和服务效率造成影响。服务一家大客户可能与服务数十家小微企业效益相当,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难以规模经济的小微金融使金融机构深度介入动力不足。而小微企业信息获取成本高,融资需求端和资金供给端之间始终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导致无法对小微企业进行精准信用评估,风控难以保障,则是限制小微金融发展的内生因素。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用金融科技手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成为业界共识。过去数十年间,从政府到金融机构,始终在坚持探索小微金融创新模式,试图找到一条可持续、商业化、数字化的发展之路。

信用科技作为金融科技更专精的领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判断、评估、报告等多维场景,将极大程度提升小微信用评估和信贷技术,缓解供需两端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上可以突破小微金融不可能三角,成为小微融资难题的破局利器。

“无接触银行”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兴起,已然凸显了科技的价值。如今,中国正立于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潮头,信用科技概念也在实践中逐渐被市场所关注。为了更加全面和直观地阐述信用科技之于小微金融创新的价值,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发布了《信用科技驱动下的小微金融创新报告》,微众信科等机构为报告提供了研究支持。

报告认为,作为小微金融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信用科技以多维数据为基础,凭借各类前沿技术,精准评估小微信用,并结合小微场景特点,优化信贷流程,降低信用风险,让更多小微企业“融得到、融得起”,提升小微企业融资的获得率和满足率。

 而随着新基建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社会数字化程度将逐步提高,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供更加坚实的底层支撑,也为信用科技助力小微融资降本增效保驾护航。以微众信科为代表的信用科技服务商,正在新基建的时代浪潮中,坚持科技赋能小微,乘风破浪,迈向星辰大海。

一、信用科技让信任更简单

(一)中国信用市场现状概述

1. 信用的分类及价值

《论语·颜渊》中关于“信”的表述深刻地阐述了信用的价值。信用作为一种可利用进行投资、融资、资源配置的必要手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基石。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

——《论语·颜渊》

以参与主体为标准,信用可分为公共信用和私人信用。

公共信用又称政府信用,是社会为使政府实现其各项职能而授予政府的信用,其核心是政府公债。

私人信用又细分成个人信用和商业信用。个人信用是基于个人过往经历和对未来偿付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交易关系。商业信用是企业机构间授予的相互信任,其本质多为买卖方双方的借贷关系。

人无信而不立,企业亦是如此。企业信用是企业综合能力和整体形象的体现,是决定其市场地位、竞争能力、经营模式的关键要素。企业的信用价值是企业所有经济和管理行为的依据和前提。

2. 中国信用市场发展现状

信用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主要包括信用资产市场、信用服务市场和信用技术服务市场。

相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通中才会历史的出现。

——马克思

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到如今的繁荣,包括公共信用、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等在内的中国信用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得益于政策支持与市场活跃,近年来信贷市场绝对规模保持稳步增长,信用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中国信用市场已经发展相对成熟。

但与欧美等国比,中国信用市场起步较晚,相关立法与监管体系仍存在提升空间;征信市场尤其是个人征信市场盈利空间与能力受限,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信用服务的覆盖范围较国外也存在一定差距。

不过,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创新与应用,使得信用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大大提升,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及个人缓解了信用风险,推动风控效率提升,为中国信用市场发展增速助力。虽然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但信用市场发展与前沿技术的结合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1)信用资产市场:2020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上涨45.16%

信用资产市场是信用市场的核心,包括信用资产的发行和交易流转。

近年来,中国虽着重金融市场去杠杆,增强实体经济稳定性,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始终处于稳定增长阶段。2019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增长33.31%。

图1-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及增速(2010—2020)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零壹智库

2020年伊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但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174034亿元,较2019年同期上涨了45.16%。

(2)信用服务市场: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68亿
信用服务市场是信用市场的基础,主要协助市场主体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信用服务市场是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推进,专门从事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和加工,并提供相关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企业的信用评级、商账管理等。
中国信用服务市场与欧美相比起步较晚,但社会信贷规模稳定增长,拉动了信用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我国信用服务市场规模约为53.1亿元,预计2020年,包括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在内的信用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68亿元。
图1-2:中国信用服务市场规模(2015—2020)(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前瞻研究院、零壹智库
信用服务机构是信用服务市场的重要主体,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发展离不开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服务市场的大发展。
中国企业征信备案制度从2014年开始起步,经历初期热潮之后,市场发展日益市场化、规范化,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部分市场主体的信用需求有待满足。
截至2020年4月末,共有133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基本覆盖全国22个省(市)。已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针对不同企业经营特点,从多渠道采集企业各类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刻画企业信用状况,提高信用信息透明度。
图1-3:中国企业征信机构备案数量(2014—2020)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零壹智库
与企业征信相比,中国个人征信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中国的个人征信体系由央行主导建立,早期能开展个人征信服务的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目前正在逐步试点市场化运作模式,培育社会征信机构。
2018年3月,全国首家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市场化公机构1710家,签约信贷数据共享机构近1000家;收录个人信息主体超8500万人,信贷记录22亿条;累计收录P2P借款人4000余万,基本实现网络借贷人群全覆盖。
但目前来看,央行征信中心仍是最主要的个人征信服务机构。201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表示,我国央行征信系统已累计收录9.9亿自然人,基本覆盖全国范围内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个人。
(3)信用技术服务市场:信用技术服务金融大有可为
信用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信用技术服务市场借助科技力量,帮助信用主体和信用服务企业增强服务质量,提升运营效率。
如今,越来越多的信用技术服务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信用评估水平,助力个人、企业和机构的信用价值传递,降低金融信用风险,加速信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尤其对小微企业而言,长期由于自身信用资质问题而难以享受合规金融服务,信用技术的发展应用将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破解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信用技术服务金融大有可为。根据IDC统计,到2021年,45%的银行将通过使用机器学习、非传统数据以及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使银行贷款范围触及长尾消费者和中小微企业。到2024年,中国80%的银行将从云市场中购买和整合金融技术解决方案。
3. 信用建设法规密集出台,科技赋能势在必行
信用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信用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经济风险的重要举措。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市场建设,一批信用体系建设的规章和标准相继出台。
表1-1:政策鼓励信用市场建设,技术作用日益凸显(部分)

来源:国务院及各部委官网、零壹智库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开始关注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价值,不断强调发挥科技力量在信用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赋能信用,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信用科技兴起
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市场日益完善的同时,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成熟,信用科技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应运而生。
1. 信用科技的概念:概念虽新,内核由来已久
信用科技是以数据为基础、以新兴技术信为驱动力的创新业态,旨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节约信用成本,降低信用风险,提升信用价值,推动信用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信用科技概念虽新,但其内核由来已久。
从一百多年前英国裁缝铺间共享不守用评估信的黑名单开始,到其后演变成为资本市场的信贷交易记录,再到如今互联网和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加速了信 用科技再进化,市场始终在借助技术手段助力改善信用状况。
2. 信用科技构建社会信用基础设施
(1)技术驱动,让数据价值更直观
过去十余年互联网快速普及,人们生活工作逐步线上化,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和沉淀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如果能被信用服务机构有效采集、处理和加工,将成为评估个人和机构信用的重要依据,促进社会信 用体系发展。信用科技的价值,就体现在对数据的精细化运营和全流程管理。
信用评估主要围绕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展开。过去对这两方面的评估,基本 上围绕直接数据,也就是诸如信贷记录和资产记录等具有强金融属性的数据进行。
信用科技的出现,使社交行为数据、网络行为数据、个人消费数据等间接的非强金融数据也能在技术催化下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信用的多维评估,更加全面有效地呈现个人及机构的信用状况。
除了数据维度,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面,信用科技也正在实现信的优化升级。此前信用服务机构进行信用评估所需数据主要通过公开采集、第三方开放或者客户主动填报的方式获取,再由人工核验。信用科技为数据采集提供了更直接的多元渠道,在用户授权下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可获取更多一手数据,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数据实时性和真实性。
数据处理方面,此前以人工清洗加工为主。信用科技下,除了这些基础处理方法,技术驱动的聚类分析、知识图谱、有监督/无监督机器学习等手段也正被广泛应用,发掘出主体间更隐晦的关联风险,由表层到深入,使数据表现更生动。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数据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信用科技正是数据驱动的金融业态创新,让数据在信用市场发挥出更大价值。
(2)技术赋能,让风控更智能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力量持续加持信用市场,为信用业务创新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推动着信用服务金融的边界外延。
金融的本质是风控,风控的前提是信用。信用科技企业借助技术手段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并结合此前风控经验积累,将更高效地解决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驱动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走向智能化和场景化。
所谓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信用科技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多维外部数据,增加更多风险因子和变量因素,更深层刻画客户特征,从而准确量化客户违约风险,实现对客户的合理授信。
信用科技与传统信用评估的根本原理没有本质区别,目的都是衡量客户还款能力和意愿。但信用科技通过人工智能等算法自动执行代替人工审核,降低人为干预,提升风控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升客户体验。
场景化是技术赋能的必要条件。任何技术驱动的业务创新,只有与场景深度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信用科技亦是如此。数字化浪潮下,信用科技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实现对信用的重塑,加速构建社会信用基础设施,让信用真正发挥出商业价值。
信用科技在风险管理、智能营销和信贷服务等诸多场景中均能得到实践,而小微金融服务是信用科技在金融领域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二、信用科技驱动小微金融创新,加速普惠金融发展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积极行动,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极大改善了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但小微金融服务仍是我国金融业态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小微金融供给侧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侧之间的不匹配现象依旧显著。

尤其面对2020年全球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的剧烈冲击,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激发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等生存发展难题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一)小微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小微发展迅猛,政策大力推动

1.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源泉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也是新一轮数字浪潮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

小微企业如同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显示,到2018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较2013年末增加966.4万家,增长115%,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其中,中型企业23.9万家,占比1.3%;小型企业239.2万家,占比13.2%;微型企业1543.9万家,占比85.3%。如果加上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的总量早已破亿。

小微企业增速迅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多也是最活跃的经济主体,其吸纳就业的作用极其显著,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员23300.4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1206.8万人,增长5.5%,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79.4%,比2013年末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如今,我国经济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过程中,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之一,在推动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此前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1万家,占比超过66.7%。

除此之外,我国中小微企业还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专利发明和80%以上的新产品设计开发,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政策驱动小微发展,鼓励小微金融创新

激发小微企业的市场活力,保障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各级金融管理部门多方入手,出台诸多针对性举措,努力形成长效、可持续的金融支持小微发展机制。

(1)多部委协同,全面促进小微企业融资

2017年9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简称新促进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小企业融资促进的相关措施,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普惠金融、融资方式等多方面做出一系列具体规定,全方位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表2-1: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2016—2019)

来源:国务院及各部委官网、零壹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银保监会、税务总局、工信部等部委持续推进。一方面,通过定向降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等举措,推动小微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实施“两增两控”目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机构实施小微贷款考核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小微金融创新,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小微。

(2)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政策全方位扶持小微抗“疫”

新冠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尤其是餐饮服务等线下接触型小微企业步履维艰,现金流难以为继,生存现状面临严峻挑战。

活下去,成为小微企业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为助力小微企业突破困境,多部委在疫情期间相继出台了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帮助小微企业节流开源,增加融资渠道和贷款可获得性。

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小微企业再次成为焦点,全文出现12次,成为最常被提及的市场主体。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市场主体相关高频词

报告强调,要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对小微企业减免五险一金、延缓所得税缴纳、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和无还本续贷,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提供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表2-2:疫情期间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来源:各部委官网、零壹智库

同时,在“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的基础上,面对疫情影响,中央及时提出“六保”目标,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保”的首要工作和任务就是保就业。2020年2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6.29%,为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新高。新冠疫情对现金流有限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影响最大,而他们恰恰是我国当前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市场主体份额,是我国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机制的微观基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报告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个体经营户对2013—2018年新增就业的贡献率接近70%。

虽然国内疫情形势基本稳定,但疫情引发的经济震荡仍在继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对市场主体造成的冲击各不相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对大企业的实际影响有限,而使小微生存环境愈加恶劣。

所以在特殊时期,要发挥“六保”效果,首先需要保住小微企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唯有保障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才能保居民就业(小微企业是就业主体)、保基本民生(解决就业才能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小微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小微企业是供应链重要组成)和保基层运转(小微企业是众多县市的经济支柱)。

图2-1: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2019/7—2020/5)

来源:国家统计局、零壹智库

所以疫情期间,特别是复工复产全面推进之际,从中央到地方,再次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强力支持小微企业恢复生产回归正常。而疫情下,小微企业的主要压力来自于短期现金流休克,因此保小微要着重改善小微融资现状,解决“钱袋子”问题。

(二)小微金融创新的紧迫性:信用传递不畅,市场供需失衡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被讨论了很多年,但始终没得到根本性解决,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侧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侧之间,始终存在着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导致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1. 需求侧: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巨大,后疫情时代亟需“外部输血”

(1)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长期难以满足

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小微成长,小微企业也源源不断地为市场提供活力。但一直以来,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小微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市场地位极不对等。截至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8.9万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24.28%。从2019年开始,这一比重始终稳定在24%上下。

图2-2: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走势及贷款占比情况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零壹智库

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到底有多大?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在商业银行有贷款的、有贷款余额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约是2200多万户,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左右。而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总数超过1亿,也就是说有贷款余额的户数覆盖率仅为20%左右。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始终高于60%,尤其在2020年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更是接近80%。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需求指数虽然同步上涨,但其贷款需求长期低于小微企业。

与企业需求相应的,银行贷款审批指数在2020年之前未曾超过52%,疫情后虽然受政策和市场等所影响有所上升,但与企业融资需求之间仍存在巨大落差。银行资金供给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

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也显示,全球发展中国家对正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规模仅仅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42%。

图2-3:各类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及银行贷款审批指数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零壹智库

这意味着,平均每10家中小微企业,就有近5成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或者得到足够的贷款。而我国中小微企业的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潜在融资缺口1.9万亿美元,缺口比重高达43.18%。

(2)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偏弱影响融资可获得性

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成为“疑难杂症”的病因很多,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偏弱,导致外部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意愿长期较弱。

一方面,小微企业市场进入门槛低,资产规模小,除创新型小微企业外,竞争力普遍较弱,容易遭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周期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成立3年后的小微企业能够持续正常经营的仅占1/3。

经营持续性较差,导致我国金融机构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更高的风险成本。为了降低贷款不良率,金融机构此前一般要求小微企业提供其稳定经营和具备还款能力的证明,这使得我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在成立4年零4个月之后才获得第一次贷款服务,而大部分小微企业很难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生存4年。

另一方面,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数据周期较短,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也普遍不够完善。这导致,金融机构从小微企业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和成本都比较高。某些小微企业即便经营状况良好,但由于信息相互隔绝,金融机构也难以对其实际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精准识别。

(3)疫情下,小微企业现金流告急,亟需“外部输血”

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短时间内遭受了巨大打击,小微企业更是疫情冲击下的“重灾区”。

此前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结果显示34%的企业表示账上现金余额仅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可以维持三个月。也就是说,85.01%的企业现金流吃紧,最多只能维持三个月。

图2-4:疫情下中小微企业现金流维持时间预期

来源:清华北大联合调研、零壹智库

现金流告急的情形下,企业对2020年的经营状况预期也不容乐观。29.58%的企业预计疫情导致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58.05%的企业预计2020年收入下降20%以上。

图2-5:中小微企业对2020年营业收入预期

来源:清华北大联合调研、零壹智库

为应对疫情冲击,除减员降薪和停产歇业外,近50%的企业会寻求资金支持,或申请贷款、或民间借贷、或股东增资。其中,准备申请贷款的企业最多,占比21.23%。

图2-6: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的举措

来源:清华北大联合调研、零壹智库

在内外交困的如今,利用银行贷款等渠道获得“外部输血”成为小微企业活下去的“良方”。

2. 供给侧:担保贷款难以服务下沉客户,小微信贷将是更优选择

小微金融正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关注的业务重点。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小微贷款以75.2%的占比,连续7年位居银行业公司金融业务发展重点客户的首位。

应政策号召,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正在提升,近些年推出诸多小微金融产品,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小微信贷业务和信贷技术仍待进一步提升。

(1)担保贷款简单易操作,但与小微需求难契合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担保贷款是当前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模式。即便在小微金融领域,担保贷款也是主流,占比不低于70%。

对具有优质抵押资产的小微企业来说,担保贷款并无不可。但大部分小微企业缺乏银行业金融机构所认可的抵押资产,因此常被拒之门外。

同时,为满足风控,金融机构担保贷款审批环节多、流程长。这与小微融资“期限短、频率高、需求高、金额小”的特点难以契合,容易让企业错失经营良机。某些具备相应条件的小微企业,也会因需办理抵押物评估、登记、公证等,增加中间环节费用支出,变相提高企业融资成本和贷款难度。据统计,小微融资成本中,大约40%是由中介机构收取的各类非息费用。

金融机构曾尝试通过联保、银证分担等模式,缓解小微信用不足且缺乏抵押物的问题,但无论何种担保模式,最终风险仍需有人承担,仅仅“担而不偿”的实际效果有限,更无法帮助小微信贷走出困境。

所以,担保贷款模式虽使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客群时风险可控,但无法与缺乏抵押物的广泛下沉客群需求相契合,对解决小微企业难题的实际贡献有限。

(2)提升小微信用贷款仍需“硬措施”

与担保贷款相比,信用贷款这类无需抵押的“轻资产”模式可以更好服务小微下沉客群。我国正积极推动小微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但如何在贷前有效评估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经营情况和还款能力成为当前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自身都亟需思量和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相关监管部门接连出台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小微信用贷款业务。银保监会此前在监管评价考核中,明确把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比重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加分项,鼓励商业银行尽量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解决小微企业缺少抵押和担保的问题。

为缓解疫情冲击下小微生存压力,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小微,202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支持,确保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

政策推动下,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大幅提升,小微信用贷款等也发展迅速,成为降低小微融资成本的“利器”。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8.4%,其中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4.6%,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43个百分点;通过发放信用贷款、承担或减免信贷相关费用等措施,降低小微企业其他融资成本0.64个百分点,信贷综合融资成本合计下降1.07%。

不过,当前小微信用贷款的增速与和小微企业对融资的需求,以及与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

造成差距存在的核心原因在于小微企业缺数据、缺信用。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及时有效获取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数据,也就难以评估小微信用状况。

大量风控环节依赖线下人工尽调,成本难控且流程复杂,使得金融机构的小微信贷业务存在规模不经济效应,影响了小微信贷业务的发展,进而导致信用贷款规模扩张缓慢。

由于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难以获得融资支持,小微企业不得不寻求其他资金来源,其中民间借款成为小微企业重要资金来源。此前有数据显示,仅有近两成的小微企业可以获得银行贷款,而60%左右的小微企业只能民间借款等其他渠道寻求资金支持。

可以说,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之前很大程度被民间资本满足。但部分民间借贷行为利息过高且不合规,在提高小微融资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

近两年,众多网络借贷平台相继暴雷,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民间借贷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这时,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信贷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就更加迫在眉睫。

(3)供给侧创新对破解小微融资难题尤为关键

正如前文所述,小微融资难题主要问题在于供需双方不匹配。破解这一难题,理论上供需双方都存在提升空间。小微企业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性, 重视技术和业务新,提升抗风险能力,注重企业经营数据的留档存储,有意识地建立和维护企业信用;供给侧的金融机构则需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用及风险评估能力,加快小微信贷业务和技术创新,力争实现小微金融规模经济和小微信贷可持续发展。

图2-7:小微金融市场供需不匹配

来源:零壹智库

但实际推进过程中,由于需求侧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在经营场景、发展路径和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数量众多,整体提升改造的难度相对较大。与之相比,供给侧的金融机构进行小微信贷技术和业务创新更直接也更有效。从市场角度来看,小微金融此前的发展也确实更多依赖供给侧的创新。

图2-8:小微金融不可能三角:三者取其二

来源:零壹智库

(4)小微金融创新短期看政策,长期靠技术

过往实践证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非朝夕之功。我们认为,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加速小微金融创新是一场长期的、需要依靠政策和技术“两条腿”走路的征程。

从短期看,政策是小微金融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大幅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参与度,推动小微信贷发展,但无法直接触及和解决小微融资难题的本质:小微信用问题。

这也促使参与各方在实践中寻求更市场化的和更匹配小微需求的新途径。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的信用科技的成熟发展,将极大程度提升小微信用评估和信贷技术,缓解供需双侧信息不对称,在理论上可以突破“不可能三角”有望成为未来更主流的选择方案。

小微金融的发展创新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策推动下最终由技术驱动的长期行为。短期依靠政策扶持,驱动市场规模增长,长期依赖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让更多资金直接触达小微企业,帮助小微企业生存发展。这也要求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共同发力,同时做好减法和加法:减就是要减税降费、减息延贷等;增就是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力度。前者要求政策落在实处,后者则更注重技术创新。

(三)技术驱动:信用科技为小微金融创新提速

中国小微金融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不断引入信贷技术,优化信贷流程,尝试突破小微金融不可能三角的过程。如今,在信用科技的支撑下,小微金融再次进化。

1. 小微信贷的数字化变革

小微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机构是否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取更多信息、有效覆盖更多客户,从而降低业务成本和风险溢价,使小微金融业务更具可持续性。

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 诸多方式。总体而言,小微金融,尤其是小微信用贷款经历了从线下到线上、从高度依赖人工到以数据为基础的转变历程。

(1)纯线下模式:以IPC模式为代表

互联网大规模兴起前,以IPC模式为代表的全手动小微信贷风靡一时。IPC模式主要由信贷员采集客户各种信息,包括各种未书面化的“软信息”,并由信贷员基于经验判断做出信贷决策,贷前贷后的具体业务流程以全人工方式开展。

2005年4月,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工作组”远赴欧洲考察,最终将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简称“IPC公司”)引入中国,包括包商银行、台州银行等首批12家商业银行获得了IPC公司提供的技术援助,并取得不俗业绩,也让更多商业银行参与到小微金融业务中。

IPC模式高度依赖信贷员素质,人力成本较高,业务开展也因受人员规模影响而难以大规模拓展。另外,由于业务开展基于信贷员的熟人网络和业务经验,所处理的信息多是难以书面化的软信息,因此传承性也较差(对新人的培训主要靠老员工的传帮带)。IPC等全手动小微信贷模式比较适合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对于大型银行由于“人海战术”的成本过高且不易异地扩张,实施难度较大。

(2)半自动模式:以信贷工厂模式为代表

随着信息采集处理技术的提升,一种效率更高的半自动信贷模式开始流行,其中最为代表的是信贷工厂模式。

信贷工厂实现了小微信贷产品全流程标准化,将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和贷后管理等环节进行高度标准化改造,整个流程如同工厂流水线,因此被称为信贷工厂。

然而,由于小微本身的经营与管理并没有高度标准化,在贷前调查环节仍需部分人工采集信息,并形成打分卡等评分模型,作为信贷审批的依据。

信贷工厂等半自动模式并未实现彻底标准化,但其效率较全手动模式已经显著提高,并让大型银行等机构有了介入小微信贷的可行方式。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最早运用了该模式,并逐步传导到股份制银行及民营银行。

(3)技术驱动的自动化模式

IPC和信贷工厂模式在中国小微金融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不俗成果,但要真正打破小微金融规模和效率局限,首先要摆脱以人为核心的业务模式,转而寻求一种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发展之路。

金融科技的兴起,为小微信贷降本增效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采集、获客、征信、放款、回款等全流程线上自动化作业,信贷业务理论上已经基本实现无人工干预。

金融科技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贵难题上,实实在在发挥着“锚”的作用,由落子布局到精耕细作,由支撑发展走向主动赋能,最终指向形成合理、自发、长效的运转机制。

——耿心伟  微众信科首席执行官

与此前的纯线下和半自动等业务模式相比,新兴技术正推动着小微信贷业务从传统金融领域向数字金融领域转变,从融资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从被动风控向主动风险管理转变,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小微信贷逐渐摆脱了对线下信贷人员的依赖,但对小微企业经营相关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 信用科技重塑小微信贷全流程

金融应实体经济之需而生,随实体经济发展而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从来都是共生共荣、休戚与共。

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尤为重要。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明确指出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机遇,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

信用科技作为金融科技领域更为专精细分的领域,正在向业务的全流程渗透,摆脱以人为核心的业务模式,帮助小微金融降本、提质、增效。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借助信息科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实行风险控制,加强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

图2-9:信用科技重塑小微信贷流程

来源:零壹智库

(1)贷前:多维评估,精准画像

贷前评估小微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是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第一步,也是此前常遇到的挑战。

此前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及自身信用不足等原因,常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即便符合银行资质,在申请前也需要准备大量材料,业务流程繁杂。尤其涉及信用贷款时,金融机构严重依赖央行征信中心的个人或企业征信报告等传统金融数据和信审人员经验来判断小微信用状况。这种模式难以满足小微融资的需求与特点,大量小微企业由于信息披露不足而被拒绝。

传统的风控逻辑是以资产为主,而新的风控逻辑是以信用为主。

——廖理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

信用科技驱动下,金融机构能大幅简化流程,提高小微信贷效率。

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网络社交、消费等多维数据引入,并对数据进行更深层的挖掘分析,使金融机构不再依赖单一的金融信贷数据,可以对大量没有任何信用记录的小微征信白户进行风险审查,触及长尾客户。

人工智能的发展,进一步解决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人工智能运用并提升决策树、神经网络、增量学习及分群调整等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大数据等其他技术,可以为小微企业和企业主进行精准画像,构建全新信用分析模型,与央行征信报告形成互补,为缺乏传统征信数据的小微客户提供客观信用评估。

(2)贷中:动态管理,及时反馈

信贷业务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只能基于客户过往静态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估授信。但所有企业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小微企业尤为明显。每年都有大量小微企业注册成立,同时也伴随着众多小微的消亡。

所以在放款完成后,银行金融机构需对贷款进行贷中风险监测。当发现异常后要对相应的贷款预警,并根据提前制定的规则实施相应的措施,如暂停客户提款功能、要求客户提前还款等。传统模式下,这些环节大都需要信贷人员线下完成,包括定期登门约谈、拍摄生产场地情况等持续性的现场监测,确认小微企业运营是否正常。

通过信用科技,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在线多维数据的及时更新反馈,监测客户经营状况的动态变化,并根据风控模型更新客户的信用风险。简而言之,就是基于数据观察小微企业在信贷周期中的实时风险变动。

(3)贷后:数据记录,信用累积

贷款到期后,此前催收的主要方式包括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电话催收、委托外部催收公司以及法律诉讼。

在运用信用科技的基础上,银行可以根据小微企业的类型,提前设置预警指标,并依赖与数据的实时交互进行监控,作为贷后策略的指导。

同时,利用信用科技对小微信贷进行全流程自动化改造后,小微企业的每一次按时还款记录都将被及时记录,并与其他机构互通互联,帮助小微积累企业信用,反之就会影响企业此后的正常经营。

3. 科技赋能,小微金融“正当时”

信用科技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重构小微信贷流程,进而利用数据驱动决策,促进小微金融创新。具体来说,包括:

(1)完善小微金融产品供给

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场景特点,结合客户的资金用途和风险偏好,可以设计差异化小微金融产品。受疫情影响,近半年来“无接触贷款”等金融服务产品开始兴起,借用科技力量,让资金需求方足不出户获得贷款,以此满足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

(2)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效率

只要小微客户授权,银行在信用科技的助力下,可以在1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完成从数据收集到授信的全流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让小微企业“少交材料少跑路”。

(3)增强小微金融服务能力

传统小微信贷模式对人工依赖较高,金融机构短时间难以规模化发展。信用科技重构信贷流程后,即便申请量大大增加,对银行响应小微信贷需求的成本影响微乎其微,有望帮助小微金融实现“线上化、批量化、自动化”,进而形成规模经济。

依靠数据技术,靠数据风险控制体系,靠数据积累信用体系,用AI机器智能来进行风控,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4)优化小微金融风险控制

通过信用科技对小微信贷流程进行全程管控,金融机构可以及时调整融资主体信用评级,防止资金流向经营状况差、清偿难度大的高风险企业。信 用科技服务商微众信科过去的实践证明,信用与科技相结合,可以解决银行数据获取难、客户数据维度不全、准确度不高的难题,助力小微融资通过率提高50%以上,逾期率降低30%以上。

图2-10:小微信贷创新驱动力:政策+技术

来源:零壹智库

(5)加速小微惠普金融发展

信贷市场半径取决于风险控制半径,风险控制半径又取决于信息数据半径。随着外部数据获取途径和数据维度的增加,对过去无法获取有效风险特征的人员或中小企业,风险数据得到了有效的补充,从而能够为更多的场景、人群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从而起到了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作用。

简言之,通过对数据的精耕细作,信用科技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了智能风控,赋予其强大的数字化信贷服务能力,有效连接需求侧和供给侧,打破原有制约小微信贷发展的诸多因素,保障小微普惠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四)信用科技下,小微金融创新的市场主体及典型模式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信用科技之于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的价值不断凸显。在政策因素之外,借助技术力量解决小微难题正成为众多市场主体的必然选择。

1. 信用科技驱动的小微金融市场主体

信用科技赋能小微金融,依靠的是“数据+场景+技术”的三位一体,相互作用。

图2-11:小微金融创新“三要素”

来源:零壹智库

其中,数据是信用科技应用的前提。当前市场上提供小微信贷数据支持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以中诚信征信、前海征信为代表的企业征信公司、以百行征信为代表的个人征信公司、以芝麻信用为代表的个人信用评分机构,以及各类在日常经营场景中积累了大量消费、社交数据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除此之外,政府部门的税务信息等数据也逐渐在小微信贷中发挥重要作用。

场景是信用科技赋能小微金融的基础。当前市场服务小微金融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各类非银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也已经在小微金融领域发力。

在技术实力方面,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通过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或与外部科技巨头合作,在服务自身业务的基础上也具备向B端输出的能力;互联网巨头以及互联网银行技术属性强大,大部分先天具备自我赋能的实力,并且也在寻求对外技术输出。

图2-12:信用科技驱动的小微金融生态图谱

来源:零壹智库

中小银行和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受限于自身资本实力和技术储备,在信用科技领域多依赖外部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赋能。而中小银行一直以来都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市场需求巨大。微众信科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信用科技创新服务商应运而生,成为信用科技赋能小微金融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2. 信用科技催生的小微金融典型模式

(1)银税互动模式:以税务数据为核心

税务数据覆盖面广且信息维度多,是评价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经营及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

与其他数据相比,由于依法缴税是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义务和责任,所以税务数据基本覆盖了包括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另外,税务数据多元且动态,囊括了小微经营信息、纳税信息、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税务违规问题等多维信息,而且相关数据会定期更新,这与小微信贷对数据的要求高度吻合。

图2-13:信用科技下的银税互动模式

来源:零壹智库

相关部门很早就推动税务数据在金融信贷尤其是小微信贷领域发挥风险识别和信用评价等作用。

2015年,国税总局和原银监会签署战略协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银税互动”项目。随后2017年5月,国税总局与银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银税互动”工作的通知》,鼓励税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数据直连方式,将银税信息互动由线下搬到线上。到2018年,国税总局再次下发文件,鼓励银行业依托纳税信用创新信贷产品,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常见的银税互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由税务部门或者银行自建平台,联合推出针对地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但由于此前公共数据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税务数据的价值常常难以显现。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税务数据的线上共享,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并结合其他数据源,为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帮助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实现小微信贷的秒批、秒贷。

于是,依靠第三方信用科技服务商的技术优势,对税务数据进行精细化运营,成为银税互动的另一种模式。

信用科技服务商连接着数据端(即税务局)与场景端(即银行),以涉税数据为核心,结合工商、司法等数据全面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形成“以税定信”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帮助商业银行进行信贷决策,又或者与银行直接合作推出小微信贷产品,并为其提供全套风控服务。

税务数据对小微信贷的价值正在不断凸显,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推广。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参与银税互动,服务小微企业。

(2)“圈”模式:以支付消费数据为核心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的互联网银行(主要以互联网渠道提供金融服务的民营银行)利用科技手段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开创了中国独有的创新模式。

——肖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

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一开始便更加聚焦长尾客群。以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商生态圈内聚集了海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并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沉淀了大量与小微企业网上店铺交易流水与供应链相关的支付消费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在线商铺的日常经营情况,作为小微信贷风控的重要评价指标。

其中,网商银行的风控框架建立在阿里生态圈内的交易流(淘宝、天猫)、资金流(支付宝)、物流(菜鸟)等之上,以生态圈内客户交易结算沉淀的大量数据为基础,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用科技作为触手,将交易支付数据转化成平台商户的信用评价数据,为生态圈内的小微商户提供融资服务。过去5年,网商银行已累计服务超过2900万小微经营者。

但是,由于以支付消费数据为核心的小微模式对生态圈要求较高,真正具备这项能力的金融机构并不多。所以,开放共享成为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对外赋能的选择。2018年,网商银行推出“凡星计划”,向传统银行开放数据模型、流量、技术等多层次服务,共同服务小微金融。

(3)“链”模式: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核心

与小农经济下的工商业不同,当今经济体系中的所有企业都身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庞大网络中,几乎时刻都在与外界交互往来。每一家小微企业都身处一条甚至多条供应链之中,每一条供应链上也生存着大量小微企业。

基于供应链系统,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提供融资服务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初衷。现阶段供应链金融过度依赖核心企业,主要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支撑,为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尤其是处于供应链远端的小微企业增信。

由于传统供应链中信息系统相互割裂,缺乏有效信息共享渠道,核心企业信用会随应收账款等凭证的逐级流转而不断衰减,难以直接为远端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背书。所以,金融机构一般只愿意为垂直于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而对于二级乃至更远端的小微供应商,几乎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这种局面下,借助区块链等技术,信用科技至少可以提供两种优化思路。

第一种常见思路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以技术手段解决核心企业的信用穿透问题,进而服务供应链远端的小微企业。这种思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与核心企业合作,利用区块链可溯源、不可篡改等特性,将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交易往来上链记录、存储,保证交易真实和数据可信,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梳理出可信的供应链交易路径,使核心企业的信用沿着可信链路传递,进而实现链上的多层穿透。金融机构可以基于链上存储的真实交易数据,为远端小微企业评估授信和发放贷款,解决其资金周转难题。

图2-14:围绕核心企业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

来源:零壹智库

另一种思路是,利用信用科技赋能,在供应链金融中减少对核心企业信用的依赖,形成一种多中心节点的新模式。这与区块链的技术思想极其类似。这是因为,供应链上的每家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对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来说都可以算中心企业。只要上下游始终保持稳定,该中心企业基本也能保持稳定。

所以,金融机构可以在评估中心企业信用的同时,对其上下游的一级甚至二三级供应商做信用评价。借助大数据、区块链和图谱分析等手段,将供应商和经销商主体信用数据、交易数据(包括历史交易数据)、物流数据等多种数据综合建模,对处于中心的小微企业进行评估授信。

两种思路相比,第一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当前更为常见,也更易实现。第二种则是基于每一个企业自身信用和经营状况出发,根本上与监管部门要求的金融回归本质是一致的。通过企业自身的主体+交易情况进行画像,摆脱对核心企业的依赖性。

三、信用科技助力小微金融的主要玩法

为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提供征信服务是信用科技企业或征信服务商的主要任务。这一任务落实到小微企业的融资上却因为后者的一些暂未完善的信息而遭遇困境。

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有金额小、用款急、时间短、频率高等特点,而这些特质会影响金融机构对其进行的信用评定。对于金融机构来讲,额度小、频次高、周期短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会受到金融机构本身人工成本、服务效率的影响。双方各有难处,造成了如今所看到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客观问题。

信用科技这一工具的广泛应用,成为了缓解上述问题的破局点之一。小微企业尤其是初创型小微企业最缺成体系的金融信息或信用评价,信用科技企业或征信服务商通过技术手段为其寻找能够侧面反映其信用状况的替代数据,利用技术能力去分析替代数据所能代表的企业相关信息,最终提炼出最终影响企业金融信用评价的参考。

(一)另辟蹊径的评价体系

面对小微企业包括税收、财务状况、履约记录等信息收集困难,缺乏足够数据支撑信用的症状,科技企业从不同角度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金融信息评判依据。

1. 依据内部场景、交易数据增加评估体系

“小小微企业”的咸鸭蛋卖家赵某,因家庭情况回乡从事咸鸭蛋的电商生意,启动资金较少,由于没有足额的固定资产和作为企业的经营信息,无法从当地银行获取贷款扩大经营。

蚂蚁金服通过赵某在阿里巴巴电商场景体系内的交易数据,利用风控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能力对赵某作为自然人进行信用画像,综合信用状况对赵某发出首笔贷款,之后一次一次的贷款帮助其生意走上正途。

这个案例开拓了一个新思路:初创企业可能本身可依托的常规信用数据较少,属于金融体系内通俗来讲的“征信白户”,但企业主却并不一定属于此类人群。根据企业主在日常生活中的信用状态去类推其初创企业的信用情况,缓解一部分小微企业无法获得融资的问题。

2. 以企业固定经营数据为替代品进行信用评价

一个中小微企业可能缺乏正式的金融信息,但票据作为衡量日常经营状况的核心工具,绝大多数持证企业并不陌生。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逐步深入,票据在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应用越来越大。

2020年第一季度,京东数科正式对外披露金融科技版块下票据融资技术服务平台“京票秒贴”的运行情况:目前该平台已接入十余家银行,为超过5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票据贴现的信息服务。

根据其介绍,企业如果有针对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需求,可通过“京票秒贴”平台凭借其“一键试算”功能,查看多家金融机构报价,自主选择与意向银行签约后,可即时发起在线跨行贴现业务。

根据其通报的数据,进入2020年第二季度,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一季度的停工致使现金流压力增大,企业的票据贴现功能有所回升。“京票秒贴”平台上超过95%的客户都是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的小微企业。

这一方式是通过搭建平台来提升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流效率,让小微企业的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可以更快速地对接金融机构。

3. 根据自身业务衍生出信用评估依据

作为国家住房公积金指定银行之一,中国建设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推出了“薪金云贷”产品,该产品是中国建设银行以小微企业代发工资和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为依据,全流程线上办理的信用贷款,最高300万,最长1年。

官方介绍显示,该产品主要适用于为员工稳定发放工资或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优质小微企业。

另一产品“云税贷”也是针对诚信经营、积极纳税的小微企业而设立。根据产品介绍,该产品是中国建设银行基于“银税互动”的模式下小微企业涉税信息,以纳税人缴税数据为参考,运用区块链、AI、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分析评价,采用全线上自助贷款流程,针对诚信纳税优质小微企业发放。

同样基于企业纳税数据设计的产品还有中国农业银行的“纳税e贷”,“纳税e贷”以涉税信息为主要授信依据,为纯信用产品,是服务小微企业的“拳头产品”。截至2020年6月,该产品贷款余额接近850亿元,贷款客户超过15万户。

与公共信息部门数据对接,研发更具针对性的产品的举措也更容易让小微企业接受资金滴灌。如中国农业银行基于代发工资、支付结算、科技资产、科技资产、社保医保、水电气费等数据为主要授信依据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产品,有效拓宽了贷款客户覆盖面。

4. 专业征信服务服务商:自有数据和第三方数据的结合

金融是业务,科技是手段。

银行作为最典型的金融机构,其业务重心在金融而非科技,资金的穿透性是其强项。即便是科技能力较强的银行,也会出现行业同类人的样本、经验数据无法获取的情况。在银行之外,业务重心在科技应用上的一些信用科技和信用服务商则可根据不同的业务范围衍生不同的专精点。

不同的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会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样本数据,此类数据往往不会直接被其它银行所获得并借鉴。但作为更加专业的科技服务商,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则可博百家之长。

以企业征信服务商微众信科为例。微众信科主要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场景下的企业征信报告、信贷风险决策系统、信贷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信用科技产品和服务。同时,其还为非银企业提供商业交易场景下的企业认证产品和交易核验产品等信用科技产品。

在评估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过程中,微众信科首先沿袭银行业使用的核心信贷数据。如首先查询企业主是否属于国家公开发布的失信惩戒人群,其次查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关于企业主的个人金融数据评估,之后从税务、财务等方面入手,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看公司的成长性,稳定性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和成长盈利。收尾阶段会使用企业的工商数据,看该企业的股权状况,与子公司有没有关联交易等等。

图3-1:微众信科评估下小微企业信用状况流程图

来源:零壹智库

线上化的银税互动,是微众信科的首创,对该领域的研究与深挖早于国家政策之前。

在银行业采用的核心信贷逻辑之外,微众信科还会采用一些公共数据。比如相对情况下最能反映现阶段企业复工复产的电力数据,企业是否在正常经营可能存在库存滞留的情况,在未销售的情况下,税务数据是无法判定企业是否复工复产的,但是生产必然需要用电,电力数据可作为企业是否正常运营的重要参考。

对于一些高科技企业或直接融资的企业,相关的知识产权数据也作为微众信科的重要参考,前者相关数据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发的最直观表现,也在替代数据考察范围之内。

除此之外,针对特殊行业的数据也可以作为重点评判依据,如企业的设备状态数据、国家ETC交通出行数据、环保信息等数据均可作为评估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替代数据,可以供信用服务商直接接触或使用。

多类型数据的应用直接拓宽了小微企业获取融资的途径。一些经营趋势、信用状况比较好的企业拥有了直接对接金融机构的更多可能。但经营条件较差、信用相对缺失或者残留历史行政惩戒的小微企业还是面临融资难题。这是客观情况,不可妄谈根治,只能逐步缓解。

(二)掌握行业特征,深耕小微企业供应链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根据企业性质分为三种:①大企业对大企业;②大企业对小企业;③小企业对小企业。

在上述供应链关系中,大企业对大企业往往有着成熟的供应系统,双方之间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小企业对小企业之间往往散乱,需要时间来沉淀其关系。最缺乏居间服务的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链条。

信用科技在中小微企业供应链中的应用主要贯穿一个逻辑:不论大小,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是中心点。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都作为供应链条甚至供应网状图中的一环,都作为该企业的信用评价考察对象,只要链条稳定,企业将承受的风险也将大大减小。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布局由来已早。

工商银行主要依托其丰富的核心企业资源,支持包括一汽大众、华为集团、奇瑞路虎、中建集团、吉大附属医院、蒙牛股份、天津物产等多个优质供应链项目在内的多家上下游客户的融资需要;邮储银行主要是通过提升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效率、运用供应链金融支持抗疫机构、加强费用优惠和业务模式创新三大举措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金融科技公司中,蚂蚁金服此前发布的双链通就是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协作网络。该平台以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为依托,以产业链上各参与方间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使得核心企业的信用得以在平台内流动,降低了各参与方可能承受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微众信科的思路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少所不同,其做法提供一个技术手段,一个运营服务的平台。前端可以称为资金端,包含银行、担保公司或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后端是企业的资产端,可以是单一交易,也可以是企业信用主体,还可以是一个整体资产包。

具体做法上,深圳信易贷和天津信易贷由微众信科负责平台的开发建设、运营运维,深圳和天津的中小微企业可分别通过深圳信易贷平台和天津信易贷平台在线查看并申请已入驻合作银行融资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6月底,天津信易贷平台已入驻32家银行、29家信用服务等机构,上线80多个信用贷款产品,累积服务近22000户中小企业,放款超过40000笔,金额突破200亿元。

(三)根据小微企业特性,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定制化产品

小微企业的缺乏足够的资产抵押、贷款周期短、贷款金额小、贷款频率高等特性,尤其是缺乏抵押以及没有足够的金融信息等特性,决定了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申请到纯信用贷款。

2020年一季度末,基于微众信科信用科技产品与服务,合作金融机构为企业推出了172个信贷产品,其中152个产品应用于纯信用贷款服务场景;自2017年初至2020年一季度末,微众信科累计为458.58万户中小微企业生成了1097.43万份征信报告。

疫情的刺激让无接触贷款成为了热词,也让身为信用服务机构的微众信科客户量大涨。一季度通过微众信科企业征信服务平台免费申请贷款的中小微企业数显著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101%

2019年年末,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曾表示,2020年力争和合作伙伴携手服务为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放款2万亿元。蚂蚁金服的贷款特点依旧沿袭“310原则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在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一个人工的干预)。

通过应用科技工具,银行在纯信用贷款层面收效颇丰。截至2019年末,中国银行小微企业法人信用贷款增量占比达到58%,较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

(四)信用科技服务商给金融机构的输出

小微企业作为商业机构,其核心数据是经营信息。评估其信用信息的核心就是评价企业的工商、股权、司法再到企业的经营。

在目前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中,最常见的是金融机构联合专业的征信服务商提供企业征信,要点就是评估上述信息。

以微众信科为例,企业征信之外,围绕着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决策提供信息。不同于个人征信,即便是两个各方面非常相像的公司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企业由人和人组成,评价方式也更加复杂。

提供风险决策服务首先需要打造一个企业信用服务平台。该平台上提供了企业信用相关的各种各样应用场景下的服务。

其次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支撑起来的系统。微众信科在这方面的布局是征信系统、风险决策系统和融资顾问系统,主要服务三类客群:①银行业客户;②非银金融机构;③商业活动中的全量客户。

在微众信科的长期规划中,为上述三种客户提供五类服务:

①信用服务,如征信报告,包括信用评估、身份认证、身份验证、信用修复等;

②风险决策,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一些方法论以及基于方法论的应用,以及包含反欺诈、信

用审批、信用定价等一系列服务;

③商事活动中的商业征信,从供应商或者客户中做商业交易中的信用评估;

④营销服务,会提供基于供应链层面的服务,商事角度是商业活动,若是经营角度则是风险决策和信用评价最后用于金融信贷,基于大数据评价技术之上的用户画像和精准筛选,确立一个评估系统;

⑤评级服务,区别于征信,评级的信息往往公开,不需要所有人授权。也包含一些资产评级与信用主体评级。

在微众信科与平安银行的合作中,双方共同研发了平安银行的税金贷产品,微众信科负责建设整个产品流程的设计与模型的建设。

技术层面,微众信科认为联邦学习是一个很好地解决未来在信用信息缺失或者不对称的情况下,实现信用信息或者信用价值的共享、交换的技术手段,为此成立了大数据风险风控实验室,进行技术上的实践验证。

作为信用科技服务商,微众信科更追求业务数字化而非管理数字化。以微众信科与江苏银行的合作为例,最早期的合作确实存在人工参与,但参与的是营销与面签层面。随着合作的逐步深入,面部识别、远程数字证书、区块链等技术的逐步应用,解决了法律层面的身份认证和面签,加上信用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加工,再到最后的风险决策和银行款项的支付,基本完成了全数字化操作。

服务逻辑是互联网端的入口加上整套自动化系统,用户还款情况、贷后风险跟踪均由系统自动化进行,这是微众信科对银行业的数字化改造。

四、小微企业携手信用科技。迎接新基建大潮

在小微金融创新中,小微企业是受服务主体,信用科技则是服务工具,小微企业的受服务程度取决于信用科技的应用状况。信用科技作为一种新生手段,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020年以来,新基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词,基础设施的逐步建设会增大信息量,更多繁杂的信息。对于信用科技这一新生事物,用户的接受度和用户使用的熟练程度都会产生一些问题。以及工具本身带来的使用不当,衍生出当下民众越来越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但这些并不妨碍,新基建能够为信用科技完成从起步阶段到高速发展阶段的进化,也开辟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新背景下小微金融 的新挑战

1. 小微企业如何拥抱数字化大时代?

首要挑战仍是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够深入。

能够为小微企业信用状况提供支撑的信息往往不易获得,获得之后也因其驳杂的特性不容易判断。上文也曾提及,这是客观情况,而非主动结果。

通过应用各类科技手段,一些客观条件较好的小微企业相对过去更容易获得资金帮扶,客观条件较差的企业仍然面临资金困境,不但金融信息缺失,替代信息也一片荒芜。

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类中小微企业遭受巨大冲击,但同时此次疫情也极大程度刺激了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升级的需求。无论是商业模式单一、线上经营能力缺失,还是内部管理、营销模式的落后,以及融资渠道受阻,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问题的集中体现。

商务部《产业带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目前超过3000万中小企业依靠1688新批发提供的健全供应链能力经营。

能否重视自身的数字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IDC和戴尔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小企业数字初始化指数白皮书》中,将小微企业分为设计密集型、计算密集型、起步型和成长型四类,数字化成熟度很高的计算密集型小企业的人员平均规模达到68人,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为13.3年,大大超过中国小企业2.5年的平均寿命。

可见,无论从计算相关业务的覆盖范围、人员规模还是企业生存年限,数字化发展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计算密集型小企业的发展。

当然,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还应尊重小微企业所处的市场属性和市场逻辑,有针对性地解决推进数字化进程中面对的困难和问题。

2. 何以缓解融资贵

融资贵源于银行业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面临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相关联最密切的是银行业的风险成本。

利率与风险相匹配,是过往银行业定价的核心逻辑。随后基于金融科技、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估和风险决策方法,银行业的不良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加上政策补贴与业务引导,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差距已然很小。

如同任何商品一样,贵与不贵不能简单以价格而论。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贷款利率决定的核心是资金供求状况。因此,贷款利率合理与否,实际上需要兼顾资金供需双方的利益,既要权衡银行负债成本、营销成本等自身因素及由融资主体风险状况等决定的经济资本占用,也要考虑与企业的承 受能力。

尽管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拓宽,当前我国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主体仍是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外部融资中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在贷款过程中,银行基层人员出于审慎管理风险、特别是防范业务操作中道德风险的考量,定价体系颇受影响。

20205月末,《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 出台。该办法对落实尽职免责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比如,未制定专门的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文件,经监管约谈提示或检查,在下一年度监管评价时仍未有效整改出台文件的,倒扣5分;内部未建立明确的授信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申诉异议渠道的,倒扣3分。

落实尽职免责政策,是近年来监管部门主推的工作之一,这一办法首要缓解融资难问题,对于缓解融资贵问题也提供一定助力。破解了首贷难问题,后续的资金获得成本将降低。

3. 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亟需拓宽

往往在刚刚获得金融服务或刚建立数字化的信用体系之际,小微企业便面临来自供应链的现金流压力,以及一些突发事故的出现,影响小微企业的生命力。

新冠疫情加剧小微企业的经营波动,而信保、担保、联保等多元增信方案能够适应不同金融机构风险偏好,高效连接小微群体和资金资源。

2020年以来也涌现了相关案例:在河南兰考模式的四位一体风险分担机制中,保险和担保按比例共担风险;在安徽省“4321”政银担模式中,省担保集团和融资担保公司则共同参与了风险分担。

风险分担的做法对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收效巨大,市场也乐于见到这样的合作越来越多,小微企业与非银金融机构的合作也逐步增多,也涌现出了更多关于风险管理的案例。

在微众信科与宁波银行永赢租赁的合作中,微众信科用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画像,对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做出判断,也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预估,看融入租赁设备前后的经营情况,如观察设备的启动情况、功率情况、位移情况等,做好风险管理。

信用科技服务商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做画像、对租赁设备做画像,根据这些画像输出风控能力和技术能力提供给融资租赁公司使用,提高后者的风险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二)借助新基建东风,小微金融将走向何方?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的内涵更丰富,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特征, 能够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新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将迎来全面发力、全面渗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各方对于信用建设的关注程度、接受程度、重视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得益于社会性的飞跃发展,小微企业的信用也将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信用+”  时代降临。

比小微企业规模可能更小的个体工商户,亦开始逐步重视自身信用的建设,其日常经营中的各项可供评判的基于场景的交易数据更便于被挖掘,信用 +小额信用贷款将覆盖更多的市场主体,使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均可被满足,提升融资获得率。

一些基于大型设备的固定资产融资也将被信用科技重塑。该项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等、实地勘测难、流程复杂等原因,出于风险控制考量,致使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通过融入完善的信用体系,或可从源头上解决企业融资期限的错配。

同时,随着更多交易场景的经营信息被留存,被用作信用评判考量,信用+交易金融的新态势将出现。小微企业日常经营中的资金需求也将得到满足。

1、海量数据时代 信用科技将解决什么?

新基建将给信用科技市场带来一场革命。

未来物联网、5G的广泛应用,对信用科技市场中,包括但不限于制作超大型图谱反应个人、企业的综合信用状况,或实现高速的数据采集监控设备、货物状况,提供巨大臂助。

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其本质是作为分布式计算系统,解决一条链上的问题,但截至当前并没有在市场上产生一个拥有足够影响力的区块链应用。借助新基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或将带来质的飞跃。

技术的发展能让信用科技完成自身的进化,承载更多业务型与合作。 

首先是不局限于信贷领域中,朝着融资租赁、保理、担保、证券、企业融资等领域进发。以直接融资为例,投资领域的投前评估、投后管理都需要信用科技在其中发挥作用。

其次在商业信用中,专业的信用机构评估提供有公信力的信用评估,节省社会资源。当下发改委正在牵头打造信用社会建设,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自身的商业信用,更需要在商业活动中呈现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估报告。

2. 科技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必经之路

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曾表示: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为重塑小微企业资信评估模式、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提供了可能,进而为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途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给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小微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不仅仅是融资,而且有大量支付结算、信息管理、内部管理优化、内部机制改善等。除了提供资金之外,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协助小微企业提升管理能力、人才能力,以及对产业和市场的把握能力。这样才能使其获得资金后,真正有效用于提升自身生产效率并实现可持续运营。

根据央行研究局课题组《小微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经验》等国内近期研究成果,在解决小微金融问题上,杨涛提出五个方面的判断,一是需进一步明确小微金融发展的核心目标次序;二是当前小微金融发展中的矛盾,已经逐渐从供给方转向了需求方;三是支持小微企业真正练好发展内功,才是政策着力的根本;四是需要创造和完善小微金融健康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要素;五是要充分关注金融之外的其他影响要素。

各银行机构、非银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服务商的携手合作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产生有效缓解。央行数据表类明,2020年前5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5月份,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末下降42个基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速25.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2个百分点。

3. To B金融合作增多  新竞争与新合作

随着新基建的深入,科技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会愈加重视技术研发,而科技能力稍逊的金融机构则更倾向于同专业的信用科技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提升业务服务效率。

外部合作的增多,对信用科技公司的信息采集、处理和评估能力形成挑战,对于ABCD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成熟度将成为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法宝。

如何看待可能面临的新竞争?

微众信科董事长赵彦晖表示,从自身角度来讲,首先需要财税专家、金融专家、科技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从公司经营风格来讲,需要聚焦和深挖,聚焦小微企业, 深挖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之后的延伸;然后是需要从平台的角度、系统建设的角度、产品规划的角度、服务的客群和提供的服务内容角度都应该有系统性的夯实。

如今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有非常强的金融科技人才或者风险建模人才,未来这方面的投入还将更多,但赵彦晖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的自信。

假设你非常会做饭,但你还是要去外面餐厅吃饭,因为外来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在家做饭永远不会像高档餐厅的食物一样摆盘、色泽一样,感觉也不同。

经营业务相同不代表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相同,如同宝马作为汽车厂商,出品的汽车中并非所有的零件均出自宝马工厂,会吸收更加高端或者实用的零部件,专业度影响客户的选择,故而营造差异化的竞争更加重要。

同业之间的竞争壁垒也会对新时期的竞合关系产生影响,但身为纯粹的第三方机构则不在此影响范围内。

4. 小微企业供应链成关键词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一直存在一些问题。

银行业在做供应链金融时,所获得的数据是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一级供应商所提供的,而核心企业信用难以传递到下游企业,银行面对下游单一企业,解决信息对称、掌握企业信用成本很高。同时,由于与产业链割裂,导致企业融资往往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更好的增信措施,银行难以把控风险,所以基本就会选择拒贷。

另外,由于操作成本、业务效率不高,使得银行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方面,面临着业务规模的制约、获客效率的限制。

供应链中每一环的上下游都有针对对方做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的需求,如微众信科这类的信用科技服务商从征信的角度出发,不但给银行提供服务,还给融资方的上下游均提供服务,对二级、三级乃至更多的商事主体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征信服务。

链条中的一环不会轻易掉落,只要链条还在,任何处于中心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稳定可能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找到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客户,以及后来找到的供应商分别有哪些客户,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

 

(三)信用科技赋能小,微企业信用发挥其商业价值

良好的信用是小微企业运营中的无形资产,提升信用评价,积累信用财富,奠立信任基础,让有限的无形资产得以彰显,以赢得客户信任和商机,这是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作为信用主体,小微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守信经营理念,珍惜自身信用记录。在做到按照规定缴纳税费和守法经营的同时,加强企业管理和财务监督,保证财务状况清晰透明、真实可靠,从而保证征信系统及商业银行获取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

同时,在供应链特征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小微企业还应重视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状况,减少对非正规金融方式的依赖。

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为后者的日常经营提供输血功能,在获得覆盖业务正常运转资金后,小微企业应夯实自身的造血能力,重视自身商业信用,发挥经过细致积累的信用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以期在未来,减轻对金融机构的依赖。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