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跨境支付系统升级 称不可能被区块链取代

5月23日,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宣布推出新的跨境支付Tracker,以实现国际支付的实时查询。

Tracker是SWIFT于 2016年初启动“全球付款创新项目”(GPII,Global Payment Innovation Initiative)的基石,这项服务将实时支付查询和跨境支付结算结合,将跨境支付的时间从过去的几天缩短为十几分钟,并实现了实时追踪、查询给跨境支付行业带来革命。

SWIFT gpi是SWIFT为应对互联网企业、区块链等新兴支付机构和新技术的挑战,牵头全球主流银行启动的重要跨境支付改革,旨在帮助银行提供更快速、透明、可追溯的跨境支付,改善企业财务主管的支付体验。

SWIFT gpi一经推出就迅速都得到了全球主流银行的积极响应。截至2017年1月,已有20家全球交易银行正在使用、来自200多个国家的超过110家交易银行已承诺使用,其中包括50家全球主要银行,业务量占全球跨境支付业务总量的70%。目前数十万笔gpi支付已通过超过85个国家完成。

中国13家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加入SWIFT gpi,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邮蓄银行和浙江省农信社联社。这些银行的跨境支付业务量共占中国跨境支付金额总量的约80%。

另外,作为SWIFT gpi路线图技术评估的一部分,SWIFT于2017年初启动区块链的分布式簿记技术(DLT)的概念验证(POC),以确定该项新技术可否用于跨境支付的银行账户实时对账环节,即资金和汇款信息同步到达,从而降低成本和运营风险。

据了解,目前全球有18家交易银行加入SWIFT前述区块链技术的沙箱试验,其中有两家中资银行是民生银行和建行,相关阶段性成果将于今年11月向全球公布。一旦验证成功,这一技术将服务于SWIFT网络的1万多家全球银行,意味着这将是区块链成功应用于金融领域的一个最大的全球网络。

不过,SWIFT亚太欧非区首席执行官何亚伦(Alain Raes)表示,区块链、DLT等新技术很有潜力,但发展成熟还需要很长时间,前述概念是在SWIFT部分附加功能的支持下,测试是否能应用于上述特定用途,“但区块链、DLT不可能替代SWIFT网络,因为SWIFT网络是可以明确证明这笔钱是从A支付给B,这符合监管要求,而区块链是匿名的、去中心化的,做不到这些。”他强调。

统一跨境支付标准

“SWIFT gpi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跨境支付协议标准的统一。2017年11月将发布新标准,全球1万多家银行都可以接收到按照统一的新标准的SWIFT报文,将大大提升客户跨境支付体验。”何亚伦在北京的发布会上表示。

在跨境支付领域,代理行每天要为行业安全处理数百万笔的跨境付款。此前跨境支付时间成本和手续费较高,到账时间往往三至五天,由于涉及的支付环节较多,银行很难明确告诉客户要经过多少环节、手续费是多少。

“企业的诉求是,希望增加跨境支付的操作透明度、信息准确性、实时追踪。”中国电建集团财务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洪宝恩介绍,中电建集团在境外103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境外资金管理归集方面,每天跨境支付都有100多笔,汇款单笔金额小、笔数多,但是对银行何时操作、收款方何时收到这笔款项等,企业很难实时追踪到,无法向收款方承诺对方何时会收到这笔钱;资金信息来源也不准确,比如根据境外反洗钱、外汇管制国家的要求,会要求补充一些汇款信息,企业跨境汇款时如果不能及时了解这些信息,资金还会被退回来重新操作。

“在当前竞争加剧、科技进步的大趋势下,原有的跨境支付模式没有前途,”建行渠道和运营部副总经理李月希亦表示,从汇款到收款,往往要通过清算账户行、当地货币支付清算系统等多个环节,汇款信息在跨境网络体系中需要多次传递,是分段的、碎片式的,传递的汇款信息之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在这个支付程序中的任何一个银行都无法看到汇款的动态,信息和费用不透明,查询周期长、查询成本高,影响客户体验。“这种传统的跨境支付程序已运行了三十多年,也一直困扰着银行业,但不是靠任何一家银行可以独立改变的。”

SWIFT gpi将解决前述问题,每笔汇款平均10分钟至15分钟就可以到账,且可以实时追踪在途资金的支付状态。

SWIFT中国区总裁黄美伦表示,此前银行之间的跨境收付只是根据自身内部流程的双边协议,但各家银行内部流程不一致,这也是为什么跨境支付到账时间比较慢,“因为服务标准不一致,并不是SWIFT网络的问题。”

在她看来,近年新技术的冲击加剧了竞争,推动多边银行可以坐下来共同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因此,在现有SWIFT平台的基础上,推出了统一的支付标准,“对于银行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都可以实现跨境支付的点对点的实时到账。”

2016年初,跨境支付服务商Ripple曾来中国寻求与银行的合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Ripple成立于2012年,曾被认为或将颠覆SWIFT,其基础架构协议是让不同的支付体系进行交流,银行无需中央对手方或代理银行,可实现直接、即时的交易,降低结算费用。但此后一年多下来,Ripple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的效果有限,银行的合作意愿并不强。

李月希表示,和目前很多零零散散的区块链实验性应用相比,SWIFT gpi是更现实的选择,全球的银行都加入后,就可以形成一个生态。

在定价方面,目前全球的银行已有降低手续费的趋势。SWIFT gpi倡导更合理的合作方式和新技术,减少支付费用和支付环节。何美伦强调SWIFT gpi并不改变银行的收费定价政策,定价仍由银行自主定价,包括双边收费政策等。

民生银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徐捷表示,SWIFT gpi和民生银行前期推出的批量汇款服务结合,大大提升了客户跨境支付体验和民生银行汇款业务的市场占比。

强化安全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SWIFT gpi在提高效率、改善客户体验的同时,并不削弱监管对合规性、银行流动性风险、支付安全等的要求,包括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合规性要求。而合规性薄弱、安全性不足恰恰是新型支付机构的短板。

在安全性方面,SWIFT gpi增加的功能包括,中止和撤回支付、Tracker、企业和银行共享支付的合规信息和文件。前两者是指出现疑似欺诈或做出重复支付时,银行可以查询追踪支付路径,企业可以要求银行在支付链的任何环节立即中止支付。

徐捷强调,近年国际跨境支付的反洗钱力度加大,银行必须重视。他介绍,SWIFT gpi对反洗钱筛查有15项内容,银行如果漏掉某一项就会有潜在的洗钱风险;SWIFT gpi也给银行提供了一个纠错机会,一旦指令发出后,如果银行发现不符合反洗钱要求,可以随时中止。

尽管SWIFT每天处理全球数百万银行支付指令的设施戒备森严,被认为具有“007”级别的安保措施。但过去一年里,一连串网络袭击攻破了SWIFT网络中防卫不那么严密的几家银行,被外界认为网络攻击威胁了银行数十年以来对SWIFT的信心。此前网络攻击的目标包括印度、越南、厄瓜多尔和孟加拉国的银行,其中,从孟加拉国央行和厄瓜多尔的一家商业银行总共盗走了约9000万美元。

对此,黄美伦回应称,“SWIFT网络本身没有问题,黑客攻击并不是针对SWIFT网络,而是针对的SWIFT的银行成员自身的内控漏洞。”她举例称,某个小国的银行,当SWIFT工程师到达银行的现场客户端,发现银行机房的中心处理器并未处于一个安全的内控环境中。

针对银行自身的内控安全机制,SWIFT已提出27项安全控制标准。按照这些标准,银行成员首先进行自我检测,SWIFT将协助银行达到高标准的安全机制。“很多安全措施和机制需要所有银行成员一起来维护。”黄美伦强调。

此次SWIFT的协作模式也将有所创新,其他支付市场基础设施也可以与SWIFT协作,确定将国内格式与跨境GPRS标准对接;SWIFT gpi将开放接入第三方银行、支付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的通道,这些机构使用共同API,将支付服务融入自身的特定客户体验。据了解,SWIFT gpi有望向企业开放API接口,使企业也可以实时查询到跨境资金的支付状态。

对于前述区块链技术的概念验证,SWIFT表示,将充分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使得这项技术符合金融业界的要求,包括严谨的管理、PKI安全计划、BIC识别框架及流动性标准等。

来自:财新网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