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Run Venture:兴趣图谱将改变社交网络及未来的商业

鉴于Facebook在社交领域所占据的霸主地位,人们很容易假设该领域的大量创新已经结束。然而事实上,就像我们昨天在《越过Facebook看社交网络:兴趣社交网络的崛起将带来什么?》这篇文章中所阐述那样,社交领域仍然充满了大量的机会。我们甚至对于社交网络是如何进行互动、怎样从中获取价值和快乐这些最简单而又基础的问题都还没有搞清楚,怎么能轻易的就说创新已经结束这样的结论呢!随着如今兴趣社交网络的兴起,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思考一下谁将引领社交网络的变革: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将人们聚集一起的兴趣社交网络将起着驱动作用。理由如下:

论点1:兴趣图谱不同于社交图谱

国外两位投资人Naval Ravikant和Adam Rifkin曾经指出,“社交图谱”是基于你个人认识的社交连接故而圈子有限;而“兴趣图谱”则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无需彼此认识,因而大大扩展了社交的深度与广度。它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单向关注,而非双向互为好友(Built on one-way following rather than two-way friendly)
  2. 组织围绕于所分享的兴趣爱好,而非个人真实社会关系(Organized around shared interests,not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 默认公开,而非默认私人(Public by default,not private by default)
  4. 共同奋斗:过去的你或者现在的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的你(not who you were in the past and even who you are,but who you want to be)

如果说Facebook是最完整的“社交图谱”服务,那么Twitter就是最完整的“兴趣图谱”(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单独的类Facebook“社交图谱”貌似没有,微博似乎越来越兼具了二者功能但更侧重于后者)。我们会时常”关注”(Following)一些我们不认识的人,做出这样的决定往往就在于他们的深刻见解和兴趣爱好得到了你的肯定和赏识。而当我们“加友”(Friending)某个人时,则往往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种关系确认。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前者往往具有更多的互动,而对于真实存在的后者沟通甚少(想想你在微博上经常转发或者发表评论的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今的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不能称为真正的社交网络,无论是基于真实关系的Facebook还是基于兴趣爱好的Twitter、Pinterest或者Weibo都只是社交网络的一部份。或者我们可以说Facebook是关系社交(Relationship Social Network),而Twitter、Pinterest以及Weibo可以称作兴趣社交(Interest Social Network),也许将来还会出现其它类型的社交关系形态。

论点2:兴趣图谱与社交图谱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当你去硅谷访问几天,如果人们有“世界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种想法,你应该感到坦然并且欣慰。你会发现,硅谷人往往与自己的朋友一起奋斗创业。现实中,那些最好的过滤和推荐信息往往来自于其朋友们的推荐而非计算机算法。尽管对于某些事情来说,朋友的推荐和分享具有巨大价值,但也并非灵丹妙药。我们会看到在音乐社交领域,这个“真理”就不再有用。

我是一个音乐狂,就算在工作时也几乎都在听音乐,并且会时刻去发现新的东西。在音乐社交网络出现后,就再也不用每天在Facebook接收那些与你品味不一的朋友们的音乐分享了。你可以通过各种标签来储存、分享以及订阅自己喜爱的某首歌、某个专辑、某个音乐人甚至某个电台,完全按照自己的模式掌控音乐生活,而不必非得关注某个分享人而接收不必要的冗繁信息。类似这样的例子不仅存在于音乐领域,在电影、书籍、论文以及特定某个生活领域都一样。因为人们在特定领域的品味已经超出了真实朋友这个社交圈。像如今国外最成功的一些音乐服务如Last.fm和Pandora,以及国内的虾米和豆瓣等,都更多的基于你的兴趣图谱而非社交图谱。在上面你可以没有朋友而同样玩得很High。

当然,社交图谱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推荐你应该去参加哪个聚会、哪个活动值得你出席等等。但是一个关键点在于你与你朋友喜欢的东西往往不是1:1的关系,也许你们5年前对某方面有着共同的爱好,但是如今可能变得完全相反。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了共同兴趣,如果再没有共同的利益(其实在英文中兴趣与利益都是Interest),朋友这层关系似乎也会打一些折扣吧。因此,两者在各自领域起着各自的作用。

论点3:对于整个社交网络来说,你真正关心的兴趣图谱和社交图谱其实只占据了很小一部分

对于整个网络来说,这两者与你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比方说在Twitter,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人拥有不同的兴趣标签,并且他们的观点在你的平均兴趣图谱上占据了过多份额。而在你的社交图谱,有很多你更亲近的人:你的家人、你的亲戚、你最好的朋友以及那些你可以邀请去参加你婚礼的人。此时,在这些不同关系之间如何分辨其不同的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面对这样的需求,一个新的生活分享应用Path应运而生。

论点4:兴趣图谱将重构你的社交图谱

在真实的生活中,兴趣图谱与社交图谱之间往往相互影响。高中阶段,你和拥有共同兴趣的同学互相吸引,进而成为彼此社交关系上的朋友。同样,在你的职业生涯阶段,你参加特定领域的活动并与那些拥有共同点的人们建立起社交关系。这样,这些基于兴趣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慢慢进入你的社交图谱,这是现实生活中从兴趣图谱转化为社交图谱的事例。同样,网上建立起来的兴趣图谱也会进入你真实生活中的社交图谱。通过Twitter和其它一些社交媒体如博客组织网络活动、建立关系,慢慢的将这样的关系发展到真实的生活中,进而将网络上的兴趣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

所有的这些进程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交网络。运用它,你会慢慢发现无论在生活领域还是商业领域,寻找合作伙伴更加容易了,给有需要的人分享知识和经验容易了,招聘合适员工也变得容易了。而那些企业家们会发现,创造简单好玩的产品将走得更远。

以上并非对于兴趣图谱与社交图谱之间的价值问题的一个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是不同的东西、遵循不同的社会准则、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拥有不同形态的价值,而且彼此之间正越来越互相影响着。

而对于整个社交网络,我们知道的似乎还太少太少,如何挖掘人类的需求,如何让我们的社交关系融洽简单,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并探索的。那些既能清晰利用这种演变形态,又能创造出使生活和商业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好玩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家们,将是最后的赢家。

 文章来自36氪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