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指数由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指导,在华泰证券的支持下,由八点健闻、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合作研发编制。
健康消费与经济水平相关 地区差异明显
报告显示,2021 年度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排名,上海、北京、天津在 31 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中位居前三。
图:2021 年中国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排名 TOP 10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基于健康中国战略,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正是立足消费大数据,动态监测居民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尝试。
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旨在使用消费大数据衡量居民消费习惯对健康程度的影响。通过计算居民平均每日消耗蔬菜水果、肉蛋奶、烟酒等商品以及身体活动时间的具体数值,参考权威医学实证研究得出居民消费行为对于健康的影响系数,进而推算得来。
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健康消费指数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更高水平的人均 GDP 和预期寿命与当地居民更健康的消费行为高度正相关,说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人口的预期寿命差距明显,除了这两类地区医疗条件和公共卫生环境的差异,消费者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差距也不容忽视。
图:2021 年居民健康消费指数 TOP10 地区
居民健康消费指数与人均预期寿命、人均 GDP 对比
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健康消费指数与人均 GDP 对比的局部差异:部分地区人均 GDP 和预期寿命排名前列,健康消费指数却相对靠后。可能的原因是,经济水平提高既可以促进居民购买更多健康型消费品,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致对健康不利的消费品需求激增。
有营养≠更健康? 蔬果水产才是 yyds!
当前疫情期间,尤其是接受居家隔离管控的朋友,一方面由于特殊时期生活物资供应不如平常便捷,难以充分搭配饮食,另一方面身体活动大大减少,无疑会对健康产生一定影响。防疫新形势下如何更加健康合理地安排生活消费,也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居民健康消费指数报告指出,居民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去了解各类商品消费行为对健康的具体影响程度,对于消费品,在习惯意义上的 “有营养” 和科学意义上的 “更健康” 之间,往往存在认知差距,无法有效约束消费行为以达到 “理想健康” 状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区健康消费水平的下降。
据介绍,本报告中使用 OR 值来衡量不同商品消费行为增减对健康的影响,OR 值大于 1,对健康影响为负 (小于 1 则为正),某种商品 OR 值越大,说明该商品消费越多对健康越不利。根据健康消费指数的评价体系,红肉 OR 值为 1.02、加工肉为 1.18、蛋类介于 1.07-1.29 之间,说明这些食物不能过度摄入。相比之下,水产品 OR 为 0.94,蔬菜为 0.90,瓜果则为 0.81。搭配膳食的时候,哪些食物要多吃,哪些要少吃,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图:中国居民健康消费指数评价体系产品类目及居民健康行为权重
大数据创新动态监测,揭秘居民健康密码
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对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意义重大。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20 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23.15%,比 2019 年提升 3.98 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历年最大,但总体水平仍不高,且健康问题和健康资源的区域差异较大,某些地区和人群的健康状况亟需改善。
虽然目前各地都报告了部分健康行为数据,传统的地区健康状况调研往往从调查问卷入手,调查样本相对有限,且数据更新较慢,无法全面、及时地反映中国居民健康行为变化。互联网大数据则为健康行为数据的获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目前网络购物已成为居民获取生活资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全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接近 8 亿,大型电商平台的配送范围覆盖广,可及性较高,在法律框架内使用消费大数据来分析居民消费行为隐含的健康状况,可以获得的样本更加广泛、更新频率更高,并且比发放问卷更加节省成本。
未来还可以考虑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为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指导居民健康消费。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