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支付应用工作委员会:2019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报告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应用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发布《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据了解,工作委员会在总结往年问卷调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成员单位重点针对用户基本属性、用户使用偏好、用户满意度等内容开展延续性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收到153950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移动支付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占比与上年基本保持一致;移动支付用户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与其他年龄段用户占比差距缩小;本科及以下学历和月收入在3000-10000元用户仍是移动支付的主力用户;移动支付用户以城市为主,城乡比例与上年持平;区域占比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南等经济发达区域和人口聚集地区。

绝大多数用户每周都使用移动支付,大部分用户每天使用;单笔支付金额多为1000元以下, 500元以上占比显著提升;用户使用借记卡和第三方支付账户支付的较多,贷记卡和信用支付产品使用占比提升。促销活动和商户支持对用户移动支付选择的影响日益重要;支持商户和营销活动少也是用户使用手机银行客户端支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条码支付是用户最常用的移动支付方式,闪付类产品使用比例较上年明显提升,指纹和人脸识别技术已为大部分用户所接受。移动支付广泛应用于日常消费各类场景,生活消费、公共出行和水电燃气缴费是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公交地铁和医院仍是最需要加强应用的场景。扫二维码和手机NFC是用户搭乘公共交通支付的首择方式,高速付费通行中用户更偏好选择ETC支付。

安全性和应用场景仍然是移动支付最需要改善的方面。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用户最担心的问题是安全隐患和商户不支持;最常遇到的安全问题仍是个人信息泄露、账户资金被盗用和扫描到伪假条码。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畅通投诉渠道是用户最期望市场主体采取的保障移动支付安全和客户合法权益的措施;联系银行或支付机构冻结相关账户是用户遇到资金或信息安全问题时采取的主要措施。

 附《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

为全面、深入了解移动支付业务应用现状,准确把握个人用户年龄、收入、学历等基本属性以及使用习惯变化,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应用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在总结往年问卷调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成员单位重点针对用户基本属性、用户使用偏好、用户满意度等内容开展延续性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收到153950份有效问卷,经处理分析后,调查结果如下。

一、移动支付用户特征分析

(一)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占比与上年保持一致

2019年,男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62.1%,女性用户占全部移动支付用户的比例为37.9%。与2018年相比,移动支付的男女用户占比基本保持一致。

(二)移动支付用户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与其他年龄段用户占比差距缩小

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中31-40岁用户群体人数最多,占比为30.8%;其次是21-30岁以下用户,占比为27.4%;41-50岁及51岁以上用户占比分别为22.6%及11.3%,61岁以上和20岁以下的用户分别占比为5.5%和2.4%。与2018年相比,各年龄段移动支付用户分布差异缩小。这说明随着移动支付受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安全性的提高,各年龄段人群都能更好的体验移动支付带给生活的方便与快捷。

  

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中拥有专科及以下学历的用户占比排名第一,占比51.5%;学历为大学本科的用户占比排名第二,为42.1%;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及以上高学历用户分别占比为5.6%和0.7%。与2018年相比,专科及以下学历用户的占比有所上升,仍是移动支付的主要使用群体,硕士研究生用户有略微上涨。

(四)月收入在3000-10000元的移动支付用户较多

2019年,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移动支付用户最多,占比为35.3%;月收入在3000-5000元区间的移动用户排名第二,占比为33.3%;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和3000元以下的用户分别占比为16.3%和15.1%。与2018年相比,月收入在5000-10000元区间的移动支付用户比例略有上升,其他收入区间的用户比例与去年持平。

(五)移动支付用户以城市为主,城乡比例与上年持平

2019年,地级市的移动支付用户最多,占比为33.0%;省会城市排名第二,占比为28.0%;直辖市排名第三,占比为17.7%;县域地区排名第四,占比为14.4%;乡镇和农村地区占比分别为4.1%和2.8%。与2018年比较可以发现,因城市地区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完善程度较好和当地居民收入较高等原因,城市地区移动支付用户比例进一步提升。

(六)用户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区域占比稳定

据调查,2019年华东华北地区所在的移动支付用户居多,分别占比27.4%和25.5%;其次为华南地区,占比18.0%,相比2018年下降2%;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占比为10.3%和7.0%;接下来是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占比均为5.7%;排名最后的为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地区,所在用户仍不足1%。说明国内移动支付用户仍多数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区域和人口聚集区。

二、移动支付用户使用行为分析

(一)绝大多数用户每周都使用移动支付,大多数用户每天使用

2019年,有69.6%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每周使用3次以上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9.7%;有6.8%的用户每周使用1-3次移动支付;半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7%;一个月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为1.3%;半年及以上使用一次移动支付的用户不足1%。这说明移动支付已成为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主要支付方式。

(二)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多为1000元以下, 500元以上占比显著提升

2019年,有15.1%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33.3%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500元;35.3%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500-1000元;16.3%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0元以上。与2018年比较可以发现,单笔支付金额100元以下的用户减少了28个百分点,500-1000元的用户占比提升了近22个百分点,说明用户对移动支付的信任提升,愿意使用移动支付作为更大金额的支付工具。

(三)用户选择借记卡和第三方支付账户支付的较多,贷记卡和信用支付产品使用占比提升

2019年,借记卡和第三方支付账户(如支付宝余额账户、微信零钱等)是移动支付用户较常使用的账户,分别占比73.9%和70.9%,与去年持平;使用信用支付产品(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和贷记卡的用户比例基本相同,分别为55.4%和55%;使用货币市场基金(如余额宝、微信零钱通等)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41.8%;使用Ⅱ类、Ⅲ类银行账户的用户比例为15.8%;另有4.5%的用户选择其他账户进行移动支付。与2018年相比,各类资金来源的占比均有所提升,其中使用贷记卡和信用支付产品(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作为资金来源的用户较去年分别提升近13个和6个百分点。说明因先消费后还款、折扣力度大特点,移动支付用户对贷记卡和信用支付产品的使用度进一步提升。

(四)操作简单和无需携带现金或银行卡是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主要原因,促销活动和商户支持影响日益重要

2019年,用户愿意使用移动支付的原因首要原因是操作简单、方便,占比为92.4%;选择无需带现金和银行卡的用户占比为80.3%,排名第二;其次是优惠促销活动多,占比为64.4%;商户支持该方式和安全性高基本相同,分别占比40.0%和33.2%。除此之外,有4.1%的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原因为其他。与2018年的调查结果比较可以发现,操作简单、无需携带现金或银行卡已成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共识,较多的促销活动和更广泛的商户支持对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影响日益重要。

(五)安全隐患和商户不支持是移动支付用户最担心的问题

2019年,存在安全隐患和商户不支持是移动支付用户最担心的问题,分别占比为65.0%和61.9%;排名第三位的是手机网速慢,占比为55.2%;排名第四位的是支付环节操作复杂,占比为34.0%;付费失败和开通繁琐的占比分别为23.6%和20.2%;担心限额低的用户占比为19.3%;用户比较不担心的问题是上网流量费用高和其他,占比分别为15.7%和4.4%。这说明经过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市场主体的持续宣传引导和用户的自主学习,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加强。经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和通讯服务提供商等机构的不断建设和努力,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和受理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用户的移动支付需求进一步被激发,并养成移动支付使用习惯,对商户支持形成刚性需求。

(六)个人信息泄露、账户资金被盗用和扫描到伪假条码仍是用户最常遇到的安全问题

2019年,用户认为在支付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排名第一位是个人信息被泄露,占比为80.3%;排名第二位是账户资金被盗用,占比为67.2%;排名第三位是手机扫描到伪假条码,占比为66.4%;第四位是付款码发送给他人占比为40.8%,最后是其他占比为9.3%。与2018年相比,担心手机扫描到伪假条码的用户比例增长近4个百分点,担心其他问题的用户比例与去年持平。说明移动支付用户在关注账户资金安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市场主体应将客户信息保护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客户信息保护制度、机制、流程,加强敏感信息的保护,构建覆盖客户信息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体系。

(七)支持商户和营销活动少是用户使用手机银行客户端支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9年,支持商户少和营销活动少是用户使用银行客户端进行支付时存在最多的问题,分别占比59.8%和54.6%;其次是操作麻烦、体验不好和宣传少、不了解银行支付产品,分别占比37.5%和30.7%;最后是功能少和不知道周围朋友都在用哪家银行的APP,分别是23.6%和18.8%。与2018年相比支持商户少和营销活动少的问题占比有所增长,银行需要加强受理环境建设,丰富客户端营销活动,增加用户粘性,满足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刚性需求,提升移动支付用户对银行客户端的需求水平。

(八)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畅通投诉渠道是用户最期望市场主体采取的保障移动支付安全和客户合法权益的措施

2019年,及时进行支付风险提示和畅通客户投诉渠道是用户最期望市场主体采取得保的移动支付安全和客户权益措施,分别占比为80.0%和62.8%;其次是对客户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增加交易验证环节(如支付过程中输入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等),分别占比为57.7%和57.2%;最后是采取交易限额管理和其他问题,占比分别为42.5%和6.2%。与2018年的调研情况比较可以发现,用户在移动支付安全和客户权益保护方面的需求有所提升,市场主体应进一步保障用户知情权,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电话、在线客服、邮箱等客户投诉渠道,不断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提升客户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

(九)安全性和应用场景仍然是用户认为移动支付最需要改善的方面

2019年,用户认为未来移动支付最需要改善的方面中,安全性排名第一,占比为78.5%;排名第二位的是应用场景范围,占比为69.9%,以上两项均与2018年持平;便捷性排名第三,占比为56.3%;服务质量排名第四,占比为51.0%,较2018年有所上升;支付额度及其他问题分别占33.3%和5.6%。这说明用户希望能够安全、方便的随时随地使用移动支付,同时希望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服务质量。

三、移动支付用户属性与行为偏好分析

(一)移动支付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深度融合,购买生活品、缴纳公共事业费和公共出行支付的占比最高

2019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购买生活所需品,如吃穿用等)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其次为公共出行类(乘坐地铁、共交等)和缴纳公共事业费(水费、煤气费、数字电视费等),占比均为78%;投资理财类(购买基金、保险等)占比为59.2%,票务类(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和商旅类(预定酒店、购买机票等)占比分别为53.4%和52.2%;最后,使用移动支付在娱乐类业务下载(购买会员服务、游戏下载等)场景支付的用户占比32.7%。上述数据说明移动支付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为消费者所接受,尤其是在生活所需品的购买、公共事业缴费和公共交通出行方面已成为主要支付方式。

(二)扫码支付是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方式,闪付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比例显著提升

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表示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是使用客户端扫码或出示二维码完成支付,占比92.6%,与去年持平;在终端设备上使用闪付(例如:银行卡,Apple Pay、Huawei Pay、Mi Pay等手机闪付)完成支付排名第二,占比49.9%;在商户客户端跳转第三方客户端进行支付排名第三,占比29.6%;还有9.7%的用户经常使用其他支付方式(手机网页支付、回复短信支付、拨打热线支付等)进行支付。上述四种支付方式的使用比例较2018年均有所增长,其中在终端上使用闪付的用户比例增幅最大,较去年提升近23个百分点。说明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因受理环境进一步完善和补贴等原因,闪付的提高程度最为显著。

2019年,有90.1%的用户能够接受使用条码支付,有9.9%的用户选择了不接受,较2018年接受度略有上涨。说明经过市场主体的持续深耕市场和客户培育,条码支付的使用度和接受度进一步提升。

2019年,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产品是支付宝、微信和银联云闪付(含Apple Pay、Huawei Pay、Mi Pay等手机闪付产品),占比分别为90.7%、87.3%和79.7%;使用银联云闪付的比例显著提升,较去年提升近50个百分点;使用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等客户端的占比为23.1%,与2018年基本持平;还有5.0%的用户使用其他移动支付产品。

(三)条码支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场景,公交领域应用显著增长

2019年,用户最常使用条码支付的场景为超市,占比88.3%;其次是便利店或连锁店,占比为69.2%;餐饮店场景排名第三,占比为62.0%;公交、自动售卖机以及电影院场景使用的占比分别为48.4%、33.7%和28.1%;不使用条码支付的用户占比为6.3%。说明条码支付广泛应用于日常购物、餐饮和休闲等日常消费场景,其中公交出行场景的条码支付使用比例增长明显。

(四)扫二维码和手机NFC支付是用户搭乘公共交通时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方式

2019年,用户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出行时最常用的移动支付方式是扫二维码,占比为49.1%,较2018年增长9.6%;其次是刷手机(NFC)支付,占比为35.4%,与2018年持平;使用公交卡或银行卡的用户占比排名第三,占比为13.35%,较2018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说明随着公交行业受理环境的改善,移动支付正逐步取代公交卡等传统支付方式成为用户的新首选。

(五)ETC支付是用户在高速付费通行场景最愿意使用的移动支付方式

2019年,ETC支付是高速付费通行场景中移动支付用户最愿意使用的支付方式,占比为61.0%,较2018年增长9.1%;其次是车牌识别支付,占比为29.0%,较2018年下降2.9%;使用停车扫码支付和现金支付的用户占比分别为6.3%、3.7%,较2018年均有所下降。说明移动支付用户在通过高速收费站时,更倾向于使用减少排队时间、通行效率高、无需人工找零的无感支付模式。

(六)公交地铁和医院是用户认为市场主体最应加强移动支付应用的场景,用户对便利店、菜市场和水电煤气缴费场景的支付需求增强

2019年,用户认为应加强移动支付应用场景排名第一的仍是公交地铁,占比为63.8%,与2018年持平;排名第二的是医院,占比为60.3%,较去年下降4.6%;排名第三的场景是便利店,占比为58.4%,较2018年增长14.6%;排名第四的场景是菜市场,占比为57.8%,较2018年增长13.3%;排名第五的是水电煤气等缴费,占比为54.4%,较2018年增长9%;最后是停车场和高速公路占比分别为45.8%和45.3%,较2018年均有所下降。上述数据显示,随着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用户在公交地铁、医院、便利店、菜市场和水电煤缴费等场景对移动支付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七)用户遇到资金或信息安全问题时最常用的措施是联系银行或支付机构冻结相关账户、获取其支持和投诉举报

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发现或发生资金损失、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时,最常采取的措施是联系银行或支付机构冻结与支付相关的账号,占比79.6%;咨询银行或支付机构寻求处理方法和向有关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投诉、举报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别占比61.0%和60.7%;不了解处理措施及办法的用户占比18.9%;

 

四、移动支付用户对生物识别技术认知程度及关注点

(一)指纹和人脸识别是用户最了解的生物识别技术

2019年,指纹识别是用户了解最多的生物识别技术,占比为91.4%;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排名第二,占比为88.8%;对虹膜和声波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别占比为21.7%和21.0%;对静脉识别技术了解程度最低,占比为5.0%;除此之外,有3.4%的用户表示对各项生物识别技术均不了解。与2018年相比,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移动支付用户增长了近十个百分点,与指纹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持平,这得益于该项技术在支付交易、用户身份验证方面的广泛探索试用,虹膜、声波和静脉识别技术有待进一步应该用推广。

(二)大部分用户愿意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

2019年,有84.4%的用户能够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有15.6%的用户选择了不接受,与2018年持平。这说明生物识别技术作为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的手段已经过多年使用,在移动支付用户中的接受程度趋于稳定。

(三)用户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时担心的首要问题是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在安全隐患

与2018年调查结果一致,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时,首要担心的问题仍是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在安全隐患,占比分别为76.9%和71.3%;除此之外,支付失败、支付环节操作复杂等问题的占比均有所下降,占比分别为26.5%和29.5%;但认为商户不支持、开通繁琐的用户比例略有上升,占比分别为38.6和23.1%。与2018年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在应用于移动支付可能造成的个人隐私泄露和安全隐患仍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相关方应加强对客户敏感信息的保护,防范信息外泄或被非法使用。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