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布全球迄今最完整的灵长类脑细胞图谱

《清嘉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

一入三伏,最闷热的时候也就来了,全国多地将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三伏天的高温暴击之下,气温高、湿度大,人们的体感就像“每天在蒸小笼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从入伏到出伏的时间长达40天,简直是超长待机!

当然,被炙烤的不仅是我国,而是全球均处于火炉之中。此前,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气象学家曾表示:受气候变化和预期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回归的影响,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在2023年或2024年创新高。

与此同时,连续多天全球平均气温创下历史新高,更是让美国伍德威尔气候研究所资深专家佛朗西斯做出大胆推测,“上周很可能是十万年以来最热的一周”。而本周炎热势头并未受挫,反而一直保持“热热热”。

今夏的极端高温,除了体感的“热到融化”之外,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因高温而带来的健康危害频发,也牵动着人们的敏感神经。就在本月,北京一地接导游在带领游客游览颐和园时,因高温中暑倒地身亡,而当时的气温高达35-36°C。

近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潮湿的条件下,即使是34°C的气温就能使人的心率稳步上升,而这种上升意味着心血管负荷的加剧,这也是极端高温天气下“心脏挣扎”的信号之一。

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222.2023

以往的研究认为,极端高温会导致人体核心温度的上升,进而诱发心血管负荷增加,最终引起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还是更为“危急”?

研究者邀请了51位年轻、健康的参与者在特定的环境室中进行极轻体力活动,以维持在较低的代谢率下。为了确定诱发心脏风险的温度/湿度阈值,环境室内的温度及湿度每5分钟上升一次。与此同时,研究者会监测所有参与者的核心体温(即内脏器官温度)和心率。

随着室内温度/湿度的不断上升,监测到的参与者心率不断上升,而这种上升的趋势持续到了试验结束——这意味着,在持续的闷热环境中,心血管负荷也在不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潮湿环境会给这种高温危害叠加上一层“buff”。具体来说,当处于潮湿环境时,仅需34°C就能增加“行动缓慢”的参与者的心血管负荷;而当空气干燥时,这一临界值将提高到41°C!

更令人惊讶的是,与之前的认知相反,并非“较高的核心体温导致心血管风险增加”;而本研究发现,真实情况是,心血管负荷的增加早于核心体温的升高,约提前20分钟左右。换句话说,在核心体温升高之前,高温就已经开始攻击心脏,使心脏“紧张”了。

全球高温下人们的状态(图源:Nature)

因此,研究者认为,心率的增加可以起到警示作用。“酷暑高温之下,当你发现自己的心率开始快速上升时,预示着你的核心体温也将开始升高。这时候应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研究负责人之一Rachel Cottle强调。

在如此的高温天气之下,别说“动一动要人命”,就算“做一只咸鱼”都会影响心脏!此前,来自伦敦罗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高温和50%的湿度下,参与者的静息心率将比28°C时高出64%。此时,就算你躺在太阳下,心率依然会显著增加。

事实上,在温度升高时,人体往往会激活两种主要机制来调节核心体温——出汗和增加从核心到皮肤的血液流动。而后者就意味着,心脏需要加倍努力地工作,从而实现核心体温的降低。

对于健康的年轻人来说,高温下心率的增加无可厚非,但对于老年人或心脏本身有疾病的人而言,暴露在极端高温下却是致命的!去年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温度仅上升1°C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风险增加2.1%有关。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高温天气带来的危害,是很有必要的!迈入三伏天,该开空调的时候千万不要省着;如果长时间待在高温室外,一定要及时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

参考资料:

[1]https://journals.physiology.org/doi/abs/10.1152/japplphysiol.00222.2023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233-0

撰文 | Swagpp

编辑 | Swagpp

来源 | 梅斯医学

来自: 生物谷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