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中国企业复工调查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爆发之后,中国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冲击。2月12日举行的春节后第三次政治局常委会指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把新冠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央会议精神,各地政府在抗击疫情的前提下仍需推动经济工作的正常开展,保障2020年经济增长。然而从各方企业汇总的信息来看,多数企业复工仍待时日,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已成定局。为有效汇总企业实际信息,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合理决策,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发起了中国企业复工调查研究。本报告采用的样本数据为2020年2月13日605家企业有效填写的调查问卷。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企业复工情况(截至2月13日),复工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展望。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605个样本中,428家企业(71%)来自广东,可能导致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偏。原因在于广东企业相比全国企业而言,平均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些。我们的样本企业平均成立年数长达11.4年,2019年销售规模介于1-5亿和5亿以上区间的企业占比分别为25%和19.5%。另一方面,广东为湖北省外疫情最严重的省份,防疫措施也最为严厉,因此企业复工情况可能比其他地区要差一些。我们将在后续几天的调查中将样本扩展至全国企业。

图:样本企业2019年销售收入与员工雇佣总数频数统计

下图为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图:样本企业行业分布比例

企业复工情况

我们的样本数据显示,目前企业的复工情况非常不乐观。超过60%的被调查企业仅有零星员工可返回办公室处理必要事务,生产经营活动停滞。复工比例超过75%的企业仅占被调查企业的5.3%。

图:样本企业复工情况统计

规模与复工率

我们对企业复工情况进行了分类分析,发现上年营收500万-5亿元之间的中小企业开工率比较接近。500万以下的微型企业船小好调头,基本处于歇业状况。而上年营收5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则因为对当地经济贡献较大而比较容易获准复工,复工率显著高于中小微企业。这一数据表明,在特殊时期掌握企业复工审批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经济贡献。如果仅仅考虑防疫需求,那么人数众多的大型企业复工率反而应该是最低的。

图:企业上年销售收入与复工情况分类统计

我们将复工情况按照企业员工人数进行排序,结果显示企业人数越多反而复工比例更高。大型企业具备更充分的防疫资源配备,但也因为员工人数众多而更容易引发疫情传播。地方政府在权衡两者的时候,显然选择了相信大型企业的防护实力。一个小细节是,复工率超过75%的50人以下企业占比反而要高于51-500人区间的企业。这也可能是这类企业人数较少,防疫压力要低于51-500人的中型企业。

图:企业员工总数与复工情况分类统计

行业与复工率

复工不仅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和防疫资源,同时也和企业的业务模式有一定关系。从行业分布来看,复工比例最高反而是这次疫情受冲击最大的餐饮、住宿、百货和零售业,其次为本样本占比超过30%的制造业。餐饮、住宿、百货和零售业之所以复工率高的原因可能和其节假日仍需继续运营有关。我们的研究表明,影响企业复工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企业员工春节返乡之后因防疫导致的交通不便和隔离措施无法返回工作地。而上述行业则有相当比例员工春节未返乡,故此复工比例也较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受冲击最大的行业经营不受影响。疫情导致商场客流量和旅行人数急剧下降。我们获得的深圳某著名商场最近十五日的客流量同比去年下降超过90%。也就是说,尽管这些企业已经开门,但是业务量可能无法覆盖固定成本。已经有少量的企业申请从购物中心和商场关门撤场。我们也收集到部分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零售企业(服装最为典型)转向互联网渠道销售的案例。互联网渠道的现金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企业的困境。可以预见,在未来几个月内,餐饮和住宿等业务收入主要依靠现场服务的企业将会承受巨大的财务压力。

图:不同行业企业复工情况统计

考虑到餐饮、住宿、百货和零售企业在样本中仅有39家,我们将调查范围扩大所有需要门店销售的153家企业,其门店恢复营业状况更加不乐观。69.3%的企业没有任何门店恢复营业,仅有5.2%的企业旗下75%以上门店已经恢复营业。我们希望在后续的数据更新中能看到更高比例的门店恢复营业。

复工存在的困难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企业复工情况如此严峻呢?以下是影响样本企业恢复完全产能的最主要因素统计:

图:影响企业恢复完全产能的最主要因素(单选)

由上图可以看出,影响复工的最主要因素为员工因防疫要求无法返回工作岗位,占比将近1/3。由于防疫需要,各地纷纷阻断交通,拒绝非本地居民进入辖区,极端的案例如无锡市和昆山市。此外,各地政府还明确要求企业减少召回外地员工。这些因素都导致大量员工滞留家乡,无法返回工作地。即便是千辛万苦成功返回开放度较高的工作城市,依然需要依法自我隔离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工作。样本中高达43%的制造企业认为员工返工难是影响恢复产能最主要的因素。我们预期随着湖北省外确诊人数不断下降,各地严厉的阻隔交通措施将会得到缓解,员工返工比例会逐步提升。

产业链与复工

18.8%的样本企业认为上游企业供应能力尚未恢复是影响复工的最主要因素。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东部沿海的产业链高度细分化。一旦产业链中某个核心环节出现瓶颈,上下游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举例来说,在大批企业转产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的背景下,我们意外地发现,相关生产设备并不难以取得,瓶颈是关键原材料熔喷布。根据媒体报道,目标日产500万只口罩的比亚迪只采购到14吨熔喷布,只够3天消耗。51.1%的样本企业认为上游产业链的总体开工率不到25%,只有4.1%的企业报告其上游产业链开工率为正常状态。由于产业链往往分布在不同地区,只要一个核心地区未松绑复工要求,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都会受到实质性影响。

图:上游产业链总体开工率估计

地方政府复工条件的影响

样本中只有20%的企业认为安全生产是影响复工的最主要因素。其中13.6%的企业认为地方政府要求的复工条件太过严苛,而6.4%的企业则是企业自身对复工后的安全生产存在忧虑。我们调研了地方政府对企业复工的安全生产保障要求,口罩,消毒酒精以及额温枪成为复工标配三件套。部分城市要求企业至少应为员工储备至少两周的口罩。我们注意到企业家们四处高价采购这些物资,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战略物资的供应困难局面。此外,超过50%的企业反映复工还需要配备员工隔离房间。一旦出现个别员工感染,高昂的潜在隔离成本也是企业复工的重要顾虑。大约20%企业反映所在地政府为员工配备护目镜和防护服。这两种装备显然只有高危工作环境的医护人员才需配备。这种过高的要求有可能是基层组织层层加码之后的结果。对于所在地政府设定的复工条件,企业的评价如下图:

图:所在地政府复工条件评价

我们可以看出,在明确做出评价的企业中,一半企业认为标准合理,而另一半企业则认为标准过于严格。而在私下交流中,不少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并非复工条件问题,而是复工所需的审批时间问题。在地方政府往基层布置防疫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合理的层层加码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有些基层组织以各种理由拖延审查企业复工申请,导致企业无所适从。显然,只要辖区企业不复工,就不会出现风险事件,对于辖区小范围的防疫工作确实有利。然而这种阻碍合规企业复工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全国的物资供应,对全国的防疫大局是一种变相的伤害。防疫并不仅仅需要医疗物资供应,也需要各种工业品的协同供应。

安全生产的信心

我们在调研中问了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所在地政府允许企业立即恢复生产,企业家们对安全生产的信心如何?48.1%的企业表示对于安全生产较有信心,而1/4的企业表示如果立即复工,管理团队对安全生产信心不足。这说明地方政府应该合理甄别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安排有条件的企业有序恢复生产,降低本次疫情对于全年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复工企业确实存在一定的聚集性感染风险。我们已经注意到相关案例的出现。但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接受小概率风险来开展正常生产业务。正如坐飞机和开车都有一定的事故风险,但在概率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必须出行,否则生活无法继续。

图:立即复工假设下的企业安全信心评价

未来展望

随着湖北省外的防疫形势逐渐好转,我们预期未来陆续会有更多企业恢复生产。从调研结果来看,70%企业预期3月份之前无法完全恢复正常运转。这一悲观预期可能部分受到前期社交媒体弥漫的悲观疫情信息以及湖北省内疫情迟迟未得到控制的影响。随着湖北省人事变动和省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相信预期会逐渐改善。

图:企业预期完全恢复正常运转所需时间

企业管理的线上转型

这一场突发疫情也迫使原本稳步推进的互联网+浪潮步伐突然加快。许多企业的日常行政业务不得不提前网络化。为了应对突发的企业云需求,电信企业春节期间基本满负荷运转。服务于企业网络办公的阿里钉钉,企业微信和头条飞书的业务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受调查企业表示,46%的行政、财务及人事管理业务已经通过线上处理。远程办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造成的损失。但是从描述统计来看,企业管理线上化的程度在样本中呈现两个极端。高度线上化和几乎无线上管理的企业各占30%。样本企业中行政、财务及人事管理100%线上协作的企业占比高达14%。2003年的SARS疫情推动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而本次疫情明显推动了云服务在中国企业的普及。

图:企业行政、财务以及人事管理线上化比例统计

可能出现的裁员压力

本次疫情对不少企业来说是一场压力测试。疫情导致的业务萎缩和复工推迟可能会压垮不少脆弱的初创企业。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些高曝光度的企业倒闭案例。我们的样本企业平均设立年限长达11.4年,抗压能力较强,因此恐怕不能代表全国中小微企业的全貌。20.8%的样本企业表示未来一年内将增加雇员,34.4%的企业表示会保持员工规模不变。即便如此,仍有30.9%的企业表示将裁员,其中8.1%的企业表示裁员比例可能超过30%。我们呼吁地方政府将各种企业救助措施落到实处,避免疫情后可能出现的失业潮。

图:企业预计未来一年内的雇员人数变化

我们将企业雇员人数变化预期与企业规模做了一个交叉统计。结果发现,上年销售5亿元以上的企业对经济预期较为乐观,29.7%的大型企业预期未来一年内将增加雇员。而抗压能力较弱的微型企业(上年收入500万元以下)最为悲观,有14.9%表示将可能裁员30%以上。每次危机之后,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都会发挥作用。诚然大型企业效率更高且经济贡献更大,但是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对于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贡献。仅仅依靠金融监管机构强制推行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政策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问题。如何在考核上推动地方政府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图:企业规模与员工雇佣策略调整

企业调整薪酬制度是裁员应对危机的替代措施之一。样本企业考虑集体减薪的比例并不高,不到9%。47.3%的企业将维持薪酬制度不变,6.8%的企业考虑高管减薪但员工薪酬不变,还有19.3%考虑不调整工资,仅考虑调整未来的绩效奖金。这些数据说明,本次疫情对雇员的日常收入水平并不会产生较大冲击,前提是企业生存不受影响。由于疫情期间消费显著被抑制,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之后消费需求将出现报复性反弹。

图:企业薪酬调整计划统计

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落实

本次疫情期间,各地政府出台了各种扶持企业的政策,不胜枚举。然而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这些政策尚未完全落到实处,样本中83%的企业表示未得到任何政府的支持。如前分析,受本次疫情冲击最大的是中小微企业,处置不当可能会导致相当数量的中小微企业倒闭。有些就业岗位一旦失去,将可能不会再次出现。当疫情已经逐渐进入下半场的时候,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将工作重点放到保护就业岗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来。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有些低效率的企业将会退出市场,从而释放资源。我们建议地方政府减少制度性障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比各种财政扶持政策要有效得多。

图:企业已经获得的政府扶持(多选)

企业现金维持运转的能力

如果没有政策干预,企业度过难关只能靠自身的现金储备。创业企业死亡的第一原因就是现金流耗竭。样本企业账上现金储备平均能维持5.12个月,这个数据看起来还不错,然而标准差却高达3.82个月。在这种情况下,样本中位数更有说服力,这一数据仅为3个月。分类统计的结果表明,样本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确实不容乐观。高达51.4%的企业账上现金只能维持3个月以内的运营。如果生产和消费不能在一两个月内恢复,我们可能会遭遇一波企业倒闭潮。和前面的分析类似,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总体较弱,现金保障倍数小于3个月多数是上年收入在2000万以下的企业。而上年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现金余额平均能维持7.85个月。这个数值可能被低估了,因为我们的统计表设定的最大值为12个月。以上分析说明,疫情之后保护就业岗位的重点措施应该落在中小微企业上面。

图:企业账上现金可维持日常运营月数统计

对2020的总体预期

2月1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曾经对EMBA校友的118家企业进行过一次内部调查。彼时疫情信息并不如当前披露充分,地方政府的各种严厉防疫措施也尚未推行,因此企业家总体对2020年经营情况比较乐观,只有不到30%的校友认为2020年经营情况会差于上年。相隔12天之后,我们将样本扩大到605家企业,统计数据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56%的被调查企业认为2020年业绩将会恶化,仅有19%的企业认为2020年业绩会出现增长。即便是我们将参照样本限制为2月13日参与调查的311家北大汇丰EMBA校友企业,我们也会发现12天之内这个群体的经济预期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最新的数据是,48.2%的校友认为2020年业绩可能会下滑。

图:预期2020年经营情况较上年变化

注:2月1日样本为118家北大汇丰EMBA校友企业,2月13日PHBSEMBA包括311家北大汇丰EMBA校友企业。

我们并不认同如此悲观的预期。近期社交媒体的流量大增,其中传递的悲观情绪可能导致负面羊群效应。如果疫情没有出现大的变局,3月份将有可能出现标志性的防控成果,那时我们重新调查的经济展望可能会乐观许多。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的病毒阻击战能够最终获得成功。

图:企业规模与2020经营情况预期

我们将经济展望数据按照企业上年收入进行分类统计之后,毫不奇怪地发现大型企业最为乐观,而小微企业较为悲观。比较意外的是,我们发现上年收入介于5000万到1亿之间的中型企业的经济展望最为悲观。究竟是这一区间的企业家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情绪的引导,还是这一区间企业因为两头不靠,得到的支持最少,承受的压力最大?由于本次调查问卷覆盖内容有限,我们无法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有赖于后续跟进的研究。一个可供参考的数据是,这一区间的企业平均账上现金可维持企业运转4.88个月,显著超过样本中位数3个月。

研究总结

从12个小时内响应调查的605位企业家提供的信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企业复工情况不容乐观,有超过60%企业的经营处于基本停滞状态。小微企业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其抗风险能力和受所在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均处于弱势地位。本次疫情严重冲击了餐饮、住宿、百货和零售行业,尽管复工率较高,但是其客流量下降可能超过90%,甚至连西贝莜面村和八合里海记这样的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都遭遇经营困境。我们的调查显示,153家有门店销售的企业中有106家企业的所有门店均未开张。由此看来,本次疫情最大的受害者是传统服务企业。

我们的调查显示,造成企业复工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严厉防疫措施导致员工无法返回工作地。此外,中国制造业的精细化分工使得部分地区企业复工问题通过上下游供应链传导成为全国性的问题。地方基层组织当前第一优先任务为防控疫情。在医疗防护物资全国性紧缺的背景下,企业复工的安全生产条件经过层层加码之后成为高难度动作。更糟糕地是,即便企业愿意以高代价满足复工安全生产要求,基层组织仍然拖延复工生产审批,系统性延后企业复工。我们强烈呼吁地方政府在防疫战开始进入下半场的背景下,将保就业和保增长等经济目标纳入考核,否则十三五规划的收官年全年经济增长任务将难以实现。

我们调查中比较令人欣慰的是,企业尚未出现大面积裁员的趋势,也尚未考虑大规模减薪的选项。这对于疫情结束之后消费需求的反弹来说至关重要。疫情导致互联网+的趋势进一步提速,样本企业平均46%的行政、财务和人事管理业务已经迁移至线上。疫情倒逼的企业瘦身化和效率提升将可能导致某些工作岗位永久消失。尽管样本企业经营情况要显著高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但51.4%的企业账上现金仅够维持企业日常运营3个月。尽管人民银行已经投放巨额流动性,但这些贷款按惯例大部分仍将流入大型企业。而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稳定性,复工情况以及经济展望都处于最乐观区间。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间制定了大量企业扶持政策。比较遗憾的是,高达83%的受调查企业表示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政府支持。

相比2月1日我们所做的企业调查结果,2月13日受调查企业家的2020经济展望要悲观许多。56%的企业家预期2020年经营情况要差于2019年。短短12天之前,仅有29.8%的企业家持相同观点。由于企业家预期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相信随着疫情防控局势的逐步改善,预期也会相应出现改善。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现阶段企业存在较为普遍的复工难现象。在湖北省外确诊病例连续多日出现下降的背景下,我们呼吁地方政府督促基层组织依法施政,在合理防控疫情的前提,推动企业有序复工。这既是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年经济增长任务提供保障,也是为抗击疫情产生的大量物资需求提供保障。2020年我们的任务是在保就业的前提下保增长,问题的关键是中小微企业。

本次疫情防控最大的经验教训是,信息必须在各个阶层保持通畅,据此作出的决策才能科学有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还将继续跟进中国企业复工情况调查,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让我们携手同心,众志成城,中国必胜!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