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在Klout上的影响力评估提供差异化服务 是否是行业发展趋势

社交网站崛起之后,连带崛起了几个影响力评估网站,Klout就是其中之一。你也许并不清楚Klout是个什么性质的网站,但是,在大洋彼岸,Klou已经掀起一阵不小的漩涡。

在今年的二月份,企业软件巨头Salesforce引入了一个服务:让客户公司可以根据投诉客户的Klout打分来灵活处理投诉。那些打分越高的客户的投诉事件将受到越快处理,而且公司的态度和服务也会更加周到。在今年的三月份,奢侈品购物网站Gilt Groupe也开始根据顾客的Klout的打分为其提供不同的折扣。

除此之外,一些大型的航空公司,零售商店还有酒店品牌,都在讨论如何最好地利用客户的Klout打分。根据Klout的平台经理预测,未来,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将可以免费使用机场的贵宾休息室,住更好的酒店客房,并从各大品牌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折扣。

Klout的数据可能对诸多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上述的一系列做法和政策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那些更有影响力的人往往在事业上更加成功,而这部分人往往是诸如航空,奢侈品等行业的重要客户。所以,企业通过向这部分人示好,可以更好地拉拢这部分客户,刺激他们再次消费。就算这些人既没钱又没权,起码他们还有很多“粉丝”。假如企业得罪了这部分客户,他们的一个负面评论可能会传达给更多的人,对公司品牌的影响也更大。

反过来,这种差异化的服务和待遇自然会导致另一部分客户的不满,这些公司显然也会想到这一点。但是,因为这部分客户的实际影响力比较小,所以,这部分客户对公司品牌的影响或许还会小于上面的少数“特权派”。同时,一些高端的品牌原本就是面向一小部分高端的客户,所以他们或许也并不担心潜在的客户流失。

但是,不得不承认,Klout的数据像是赤裸裸地给不同的用户贴了标签,而上述企业的做法也似乎有“势利眼”的嫌疑。所以,自从Klout数据的使用被曝光以来,社会上也不乏各种批评之声。这里面就有一个价值导向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企业有没有权利,该不该根据客户的影响力来差别服务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首先,这种差异化的服务一直都存在,比如

登机时商务舱会有专门的排队通道,各种公司也会给他们的VIP客户,白金客户提供各种额外的服务或者是优惠。这些同样也属于企业的差异化服务,并且已经被大众所接受。但不同的是,以上的种种例子,实际上都是基于客户实际对企业业务的消费力和贡献率,而且,它是作为一种额外的奖励机制。而在先前的例子中,企业参照的是客户的Klout分数,这个指标本身并不等于客户对业务的实际贡献。而且,我们不知道用户是否为上述服务支付相同的费用。假如如此,那么就会给人这样的印象:即其他客户的服务是被“打了折扣”的,而不是这些人获得了额外的“优待”。

再者,我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问,即Klout的数据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呢?企业对这些数据的参考又应该占到他们决策多大的权重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Klout的算法。假如你拥有一个Twitter或者其他社交网络的账号,而且你的消息能被其他人看到,你就已经获得一定的分数。在这个基础上,Klout会根据你的粉丝数,信息更新的频率,你的朋友和粉丝的Klout分数,你的东西被多少人喜欢,回复,转发等指标来给你打分。

且不论Klout算法的科学性,有一点是肯定的:即Klout实际计算的只是用户在虚拟的社交网络的影响力,而并非他们实际的影响力。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一部分用户实际在行业,公司,生活中都很有影响力,但他们就是不怎么喜欢玩Twitter,刷Facebook,或者他们压根没有时间。实际上,在Twitter这样的平台上,一些有影响力的活跃用户往往是在IT,媒体,娱乐等行业工作的人,而这部分人一部分也是因为工作需要所以才成为了活跃用户。

而现在,已经有些公司将工作申请者的Klout打分作为参考之一。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Sam Fiorella去年应聘多伦多一家大的媒体公司的VP职务。先前,他曾为AOL,Ford等大型公司提供咨询,有15年的行业作经验。在面试中途,当面试官问及他的Klout分数时,Fiorella防不胜防答不上来,最终落选。

当然,你可能会说,首先,Sam Fiorella面试的是一家媒体机构的重要职位。现在新媒体是如此大热的一个趋势,而Sam Fiorella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却不关心也不知道自己的Klout分数,确实有点说不过去。然后,面试官可能也是综合考量了Sam Fiorella的能力,才淘汰他的。

这些考虑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看看事情在后来是怎么发展的。Klout在面试后查看了自己的Klout分数,是34分。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内,Sam Fiorella拼命地尝试提高自己的Klout,并最终获得了72分,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随着他的Klout分数的增高,他也收到越来越多的工作offer。最后,Sam Fiorella不得不感叹,“15年的工作经验都比不上一个Klout分数。”

我们不去深究Sam Fiorella这个故事的一些细节,但是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假如这些公司一味根据客户的Klout打分来猜测他们的影响力和能力,是否就会有问题?

via wired

文章来自36氪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