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mobile:移动平台墓园启示录

2011年是移动平台的开放狩猎年,MeeGo、webOS和LiMO都走上了终结之路。

MeeGo、webOS和LiMo,以及Windows Mobile、塞班只是倒下的OS冰山中的一角。过去的10年我们见证了无数的企业推出移动操作系统或平台,也见到其中绝大多数归于沉寂。

 消失平台简史

下表是已知的已经死去或半死僵尸状态的移动平台,一共有26个,从Linux平白到Window Mobile,表中也标出了这些平台的推出时间和退出时间。

这些平台中绝大多数沿用软件平台思路设计,目的是为手机制造商降低成本和上市时长,又称为OEMs。多数平台采用软件授权模式,通过附加服务盈利(例如IXI和Danger)或用于内部使用(如Nokia GEOS)。在2007年后,才出现了应用平台,比如设计来主要满足开发者,并采取零许可费用的模式(zero-royalty)的平台。

为什么这25+平台死亡了

过去10年间,软件平台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拥有成本:开发一个移动软件平台的成本不容小窥。Symbian的开发成本据说超过7亿美元。即使是更轻量级的平台,也要动辄投入1亿多美元,需要长达2-3年的初始开发,再加上与各家硬件厂商平台的整合和维持该平台竞争优势的长期研发费用,成本可想而知。

相冲突的收入模式:在android免费许可模式( zero-royalty)前,所有的软件平台都采用按件许可收费模式,单设备许可费用5-15$美元不等。这对于OEM而言,显然是个不小的成本,而且它还要与像Texas Instruments’ BMI, Qualcomm BREW, Mediatek (HOpen) and Infineon RedArrow等芯片制造商提供的免费捆绑软件竞争。

缺乏网络效应:尽管微软在1995年率先推出双边软件平台战略,移动平台的网络效应在苹果APP Store 2008年推出前还不被人们所理解。是苹果向大家证明了网络效应是如何制造规模经济的。正是这种网络效应让诺基亚看到了“走向开发者”的必要性。

高采用门槛:对手机制造商而言,采用新平台是一个痛苦事,是一个长达多年的过程。传言HTC在生产第一台G1和SPV前,自2005年就与Android一起努力,自2000年与windows Mobile一起工作。另外手机制造商天生风险规避,采用新的平台对他们而言风险很高。

成功平台的特点

今天所剩的软件平台已经屈指可数了。在Android, iOS, Windows Phone 和 Bada外,我们还可以看看BREW MP、Trolltech’s Qt( Nokia2008收购的API框架,风传会出现在诺基亚S40系列上)和Smarterphone, 一个诺基亚最近收购的为功能手机开发的微智能操作系统。

上面的图表清晰展示了一个现在平台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首先是软件的DNA,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资源、流程和价值基于PC或互联网,以开发者而非OEMs为平台的客户导向。第二,平台开发商应该财大气粗。因为这需要几十亿的投入来保持平台的竞争优势,同时还需要吸引开发者到平台开发应用。

但秘密武器却非DNA或金钱,它隐藏在Stephen Elop著名的语录中: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靠设备的市场份额打倒我们的,他们靠生态系统抢走了我们的市场。

IOS和Android成功就在于网络效应(这种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平台效应能够拉动亿万级的外部投入,包括以开发者投入的形式(时间/精力)和运营投入(补贴)。

网络效应创造的门槛几乎无法逾越,这也是微软尽管吸引了75000名wp7开发者,但其Lumia手机只卖出100来万部的原因。而对于 Bada, Tizen或其他想凑热闹的,则不要忘记了开发者的爱不能买来,你只能播散种子。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