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工组织: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和劳动者权益保障

与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类似,新就业形态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是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趋势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用工方式主要以无固定期限或者固定期限的全日制标准就业为主,此外存在一定数量的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等非标准就业形式。到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国企的雇佣人数持续缩小,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到了城市,中国的非正规就业也随之持续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内在需求不断增加,有学者估计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劳动者处于非标准就业。此时恰逢数字技术在企业得到了广泛使用,雇员对工作生活平衡的需要也不断提高。以上各种因素推动了以数字劳工平台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在中国的大量出现及迅速发展。与标准就业、传统非标准就业相比,中国的新就业形态在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的法律关系、工作组织方式(包括工作的进入退出、工时、工作地点)等维度都有所不同。

虽然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是全球化趋势,但这一就业形态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规模、类型、发挥的作用却存在着显著差异。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新就业形态的规模更大、类型多与互联网平台相关。尤其是这一就业形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中性,给中国创造新的岗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包括满足了雇主、雇员的灵活性需求,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新增就业的重要途径。新就业形态还进一步为中国的城市移民、青年人、女性、低技能者、长期失业者提供了一份收入回报相对较高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但也必须承认,这类工作方式偏离了传统标准就业方式,因此对中国现行的劳动保护制度,包括劳动关系认定、社会保护、集体权益保护等都提出了较大挑战。

本研究以中国为背景,目标是对中国目前已经出现的新就业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行全景式描述和分析,重点内容包括中国新就业形态兴起的背景、主要类型、发展情况和劳动权益保障现状、对中国劳动法律政策的挑战及政府的应对措施。最后,本文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方法上,这篇论文使用了丰富的二手数据和资料,包括政府和典型数字平台的官方数据、报道以及研究文献,从而构建出中国新就业心态发展的样态。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