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附下载)

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5.22%,步入存量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超大、特大城市对居住和就业依然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也集中了更多高强度建设地区。高密度人口和高强度建设,在为城市带来发展动力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研究对于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共同建设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在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的基础上,本报告进一步聚焦超大、特大城市,拓展样本城市数量和研究指标,新增“就业人口密度”指标及TOD地区密度指标,以期更全面地展示当前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现状。

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的“高”与“低”,会受到区位条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本报告通过划定可比的空间范围,对超大特大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相关指标进行客观呈现,通过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把控总体规律和特征,通过整理各城市的数据详情,分析城市内部的建设强度、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情况,以展现各样本城市的密度现状和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索其建成环境密度特征。

城市建成环境密度的合理分布,与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的支撑紧密相关。因此,研究密度与基础设施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也是城市建成环境密度分析的重要内容。当基础设施水平滞后于城市密度水平时,就更容易产生交通拥堵、供给不足等大城市病:当基础设施水平超前于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水平时,则体现出设施对于人口集聚和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本报告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纳入到密度要素的分析内容之中,选取超大特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及其周边800米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各城市自身的密度格局,分析TOD地区轨道交通对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