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数字时代的中国医药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头羊,三大数字化推动力引发价值链重构

中国作为全球数字科技大国,拥有巨大潜力。数字化的威力正在颠覆现状、重构价值链,并催生出大量充满活力的数字企业,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头羊,零售电商交易额占世界总额的42%,移动支付业务额高达美国的11 倍,并且孕育了全球1/3 的“独角兽”。

三大因素彰显了中国的数字化潜力:市场体量庞大、网民数量多且较年轻,为数字化商业模式的迅速商用创造了条件;不仅诞生了若干数字化巨头,更形成了不断扩张的数字化生态系统;政府为数字化企业提供了足够的试水空间,同时也是数字技术的投资者和消费者。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MGI) “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表明,中美各行业间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2013 年美国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为中国的4.9 倍;到2016 年已缩小至3.7 倍。

预计到2030 年,三种数字化推动力(去中介化、分散化和非物质化)或可转移与创造10%~45% 的行业收入,其中去中介化和分散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 消费与零售。去中介化(全渠道、数据驱动型业务模式)是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的主要推动力。分散化(共享经济)和非物质化( 3D 打印产品)能够满足特定品类小众市场的需求。该行业13%~34% 的收入将受到影响。
  • 汽车与出行。去中介化(全渠道、车联网等)可让技术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直接触及消费者,分散化(共享出行方案)可能会减少新车销售的需求。三种数字化推动力总计将影响到该行业10%~30% 的收入。
  • 医疗保健。去中介化(基于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有助于解决慢性病的治疗问题,而分散化(医疗大数据) 可最大限度减少过度医疗,总体上三种推动力将对12%~45% 的医疗保健支出产生影响。
中国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差异巨大,医疗健康领域存在巨大潜力

中国已成为消费驱动型数字经济的全球领导者。下一轮数字化转型浪潮很可能源自各行各业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从而重构行业价值链、提高生产力。虽然中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水平落后于发达经济体,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逐一评估了各个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可以观察到各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差异明显,排名前三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为最后三位的6.5 倍(见图1)。

根据数字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各行各业可分为五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1:信息和通信技术、传媒、金融与保险是数字化的前三位“排头兵”,在指数分析的三大维度上均实现了数字化。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为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正在大力投资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我们做个简单的比较,就能看出投资规模有多么惊人——几家技术巨头对服务器的需求就已相当于巴西或韩国一国的总需求。为了服务全球客户,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已经实现了设施和流程的自动化与数字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一国整体经济的数字化非常重要。

产业集群2 :面向消费者的行业,如娱乐休闲和零售贸易。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这些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更快。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娱乐市场。消费者正越来越多地使用线上线下解决方案,娱乐公司也在对数字化资产加大投资。人们可通过各种平台购买活动门票,从专业的娱乐活动票务平台(如大麦)、电商平台到58 同城等二手交易平台。另外,对零售商及其供应商而言, 抢占线上市场非常关键,目前它们也纷纷大力投入,积极发展与客户进行互动和交易的数字化渠道。在各类电商平台中,单是阿里巴巴就聚集了约1 000 万个活跃的商家。

产业集群3 :与政府相关的部门,如公用事业、医疗系统、教育和政务对数字化资产大力投入。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行业数字化排名榜上,中国在该领域的排名也远远高于美国或欧洲。尽管如此,中国政府部门对数字化资产的使用仍然落后于领先的产业集群。

以医疗为例,据相关统计和估算,中国医疗机构的IT 支出迅速上升,从2011年的150 亿元人民币(约合23 亿美元)增至2016 年的340 亿元人民币(约合50亿美元),年增速达到18%。中国的医院也对自身流程进行了数字化升级。目前在75% 的医院中,住院部护士都可以使用工作站系统管理相关信息, 包括医嘱和病历;超过70% 的医院采用数字化工作站系统供住院部和门诊部医生使用。数字化流程也为病人提供了诸多便利。例如,2016 年,有4.1 亿次预约是通过网上挂号平台微医网完成的。目前这一平台与29 个省市的超过2 400 家医院和26 万名医生相连。

产业集群4 :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往往落后于其他行业。油气、高端制造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支出在总支出的占比相对比较低,这一现象在全世界皆然。与此同时,这些行业要求上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其供应链往往会比较重视发展数字化。

以先进制造为例,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交易与互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不过,中国在数字化和自动化解决方案上的投入远远不及主要的发达经济体。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员工拥有49 台机器人,而美国为176 台/ 万人、日本为305 台/ 万人。在汽车行业,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为305 台/ 万人,而美国为1 141 台/ 万人。中国政府下定决心加快数字化和自动化进程,“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就包括2020 年机器人密度达到150 台/ 万人的目标。2016 年,中国已一举成为最大的机器人采购国,采购的工业机器人占全球的27%。

产业集群5 :本地化和碎片化行业的数字化落后于其他行业。房地产、建筑、农业与狩猎、酒店服务往往是最本土化和碎片化的,这些特点在其落后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上可见一斑。不过,这也为行业预留了巨大的数字化发展空间。数字化创新企业已经开始颠覆这些行业了。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安居客和房天下等数字化企业已经能够提供实时房屋租售信息;万科的移动APP 则提供了物业维护等各种服务。规模小而碎片化的本地服务企业(酒店、家政管理公司等)即使不在数字化资产方面过多投入,也能通过数字平台获益。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美国和欧洲的数字化研究显示,所处行业的数字化程度越高,企业盈利也越高。过去20 年间,美国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增长为数字化程度低的行业的2~3 倍。从“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中也能发现类似规律:高数字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这一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价值链重组,数字化颠覆者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便宜、更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二是通过公司的运营提高收入、降低成本。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不同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差异极大。总体而言,中国的数字化进程落后于欧美,但正以极快的速度与后者持续缩小差距。

四大因素助力,开启中国医药数字化的新时代

我们观察到,中国数字化医疗正在蓬勃发展,其中以下四个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策助力,数字化医疗蓄势待发:2016 年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数字化医疗的支持力度,“健康中国”规划设定总体目标,政府架构改革明确相关产品分管机构,“互联网+”新政细化全体系具体推进举措,卫健委更是于2018 年9 月连续两天发布四项医疗数字化与大数据相关的试行规范与标准。在不断加强监管、规范行业行为的同时,鼓励创新、推动发展,为数字化健康生态系统打下基础(见图2)。

市场需求,数字化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与此同时,医患双方对于信息获取、服务质量和行医就医体验的要求不断加码,持续推动数字化在医疗领域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开始使用线上交流、在线问诊、网购药品等新兴服务模式。

反应敏捷,科技公司与医药企业纷纷进场:腾讯、阿里巴巴、平安和京东等科技巨头从不同角度切入数字医疗市场,在医疗服务全周期各环节逐步丰富产品组合。医疗领域初创科技公司在远程诊疗、医疗信息化、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核心产业集群得到蓬勃发展,以稳健的估值持续吸引投资,其中人工智能发展尤为迅速,包括辅助诊断、医疗影像识别、制药研发、疾病筛查多个领域。

联手共赢,药企与科技巨头/ 创业公司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各大跨国药企/ 本土药企也积极寻求与科技公司合作,以满足医疗体系中各方需求。

• 患者端 —— 基于移动端的药物信息、疾病教育管理、在线预约及问诊服务等。

• 医生端 —— 疾病风险预测、辅助诊断系统(CDSS)和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等。

• 药企端 —— 电商新零售模式探索、商业运营能力提升[ 如销售绩效(SFE)、客户关系管理(CRM)] 及快速响应中国本土需求的药物研发等(见图3)。

数字化发展依然挑战重重

在当前数字化高速发展的利好前景下,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着三大挑战。

挑战一:数字化医药的前景未明,有待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

首先,挂号、线上问诊、慢病管理等业务尚未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用户量虽大但难以成为付费服务。例如,线上问诊尚处于低频、浅层次的阶段,大量医疗服务和支出依然是在线下医院场景发生(检验、治疗、手术、住院等)。其次,在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的推动下,互联网用药有可能成为第一个盈利板块。此外,关键政策尚未落地也给互联网用药带来不确定性。例如,当前医保与线上用药连接的政策尚未落地,而线上主要推动的常见病、慢性病用药恰恰是最需要医保支持的领域。

挑战二:医药生态圈数字化基建落后,药企自身内部数据未统一

首先,底层数据结构化落后。例如,医疗机构、支付端、管理者拥有大量分散、未清洗的数据,难以实现真正利用。其次,线上和线下脱节,系统不对接。例如,线上信息系统没有嵌入医院系统,导致一个患者多标识、多档案,难以形成整合的数据系统。最后,本土医药企业并没有真正打通各部门间(如销售、生产)的数据流,尚未形成统一管理的数据池,更无法深入挖掘相应的价值潜力,难以真正发挥数字化的作用。

挑战三:数字化人才争夺激烈,交叉人才尤为稀缺

首先,药企对数字化投入相对有限,数字化人才的发展路径不清晰,导致在与其他数字化高度发达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的人才争夺中处于劣势。其次,基于医药行业的专业性,医药企业的数字化人才需要同时对医药行业和数字化有深刻理解,而现阶段大部分相关人才来自消费品或互联网行业,具有交叉综合能力的人才极为稀缺。

展望未来,本土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结合医疗行业数字化和数据分析专家的洞见,我们认为2025 年中国数字医疗领域或将出现五大重要变化(见图4)。

同时,在数字化与大数据时代,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和医药公司应积极调整、与时俱进,我们在此提出下三条行动建议。

建议一:转变理念

中国医药企业须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将其列为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柱,从“静观其变”的态度转为“加速布局”;通过内部建设与外部合作两种方式,积极拥抱商业模式创新;与科技巨头建立长期合作,打造生态系统,并始终与创新最前沿保持紧密联系。

建议二:制定战略

在企业战略高度,构建长期数字化战略愿景和方向,并在公司内部充分沟通,避免数字化战略朝令夕改;对数字化方案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快速试点。基于反馈积极迭代,并迅速复制和扩大成功经验;打造“灯塔”数字化项目,差异化价值定位,避免无效试点。

建议三:推动变革

采用灵活方式培养数字化人才和能力,如短期引入领军人才或外包IT 项目,长期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并在现有组织中规划数字化专用的高层领导、平台和资源(如设立首席数字官、建立创新中心等),以保证足够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数字化转型中。同时高层高瞻远瞩,长远思量,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给予更高的容忍度,采用合理方式评估新业务模式的回报,允许有限度的试错。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