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2013年金融行业证券分析师收入趋势调查

 

调查背景

随着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我国证券市场从试点迈入了逐步规范、快速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证券分析师这一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市场情况良好的2007年、2008年,大型券商研究所的金牌分析师年薪可达三五百万元。不过金融危机来袭,市场进入漫长熊市,券商研究行业自身也 陷入了发展瓶颈,在2012年和2013年,佣金缩水、研报贬值、降薪裁员、离职转行……都是券商研究行业的关键词。

截至今年2月,经证监协会认 证的具有发布报告资质的分析师有2933人,由于每名分析师通常会配备一名至多名助理分析师,因此广义上的从业人数远超2933人。

本报第五期“行业收入趋势调查”

聚焦证券分析师群体,解读行业的真实生态。

职业描述

本次调查的群体为各券商研究所分析师,分析师级别包括助理分析师、普通分析师、资深分析师、高级分析师、首席分析师等。

月薪平均数14595元

劳动报“行业收入趋势调查”发布第五期报告。《金融行业证券分析师收入趋势调查》通过网络调查、直访抽样调查、相关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机构等多渠道获 取数据。其中与腾讯大申网独家合作开展的网络调查,吸引近5万人次关注,回收问卷2780份。通过上海辰智咨询在调研吧平台展开的调查回收问卷295份。

调查显示,有超过7成的分析师月薪在5000元-1.5万元这一区间;此外,有4.6%的分析师月薪在7万元以上。受访者的月薪平均数为14595元。

与分析师的基本工资相比,拉开年收入差距的主力是年终奖。仅年终奖一项,就可以使超过半数的分析师年收入猛增甚至翻番。

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遭遇过年终奖拖欠。而年终奖又不写入劳动合同,使得分析师们常常处于拿不到年终奖的担心之中。这也是他们觉得自己这个行业最欠规范的部分。

劳动法专家表示,劳动法向基层劳动者倾斜,分析师作为金领群体很难受惠于司法倾斜,因此更应重视劳动合同的规范订立,以及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劳动报酬和休息权。

样本

男性占72.4%入门学历为本科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占72.4%,女性占27.6%,男性分析师占绝大多数。

年龄构成中,26-30岁占最大比例,为31.5%;31-35岁居次位,为30.2%,加上23-25岁的20%,即23-35岁区间受访者超过8成,显示出这是一个较为年轻的行业。

学历构成中,拥有本科学历者比例最高,占79.3%;其次为硕士学历,占14.5%;博士学历居于第三位,占6.2%;本科及以下学历比例为0。

入职年限构成中,工作3-5年的受访者比例最高,占25.5%;其次为入职6-10年,占23.8%;再次为入职1年以下,占19.6%;10年以上占16.1%;1到2年的占14.9%。

图像

收入

7成月入5000-1.5万元年终奖是收入重头戏

调查显示,受访者月薪在5000-1万元、1万-1.5万元这两个区间比例最高,分别为41.1%和31.7%,月薪在2万-7万元区间为2.5%,7万元以上为4.6%。月薪平均数为14595元。

分析师的薪水由基本工资、绩效和年终奖组成。拉开收入差距的主要是年终奖。

调查显示,年终奖与年薪的比例一项,有41.9%的分析师年终奖与年薪的比例在50%-80%,有12.6%的比例在80%以上,这就意味着,仅年终奖一项,就可以使超过半数的分析师年收入猛增甚至翻番。

在业内,高级分析师的年终奖甚至可以超过基础年薪的3倍,这也造就了年薪数百万的“神话”。

调查同时还采样了公众对于该职业的收入预期。最大多数的公众

预期该职业的月薪在7万元以上,而据调查显示,仅4.6%的分析师月薪7万元以上。说明公众对该行业存在“把个案当群像”的误解。

图像

67.5%去年至今没涨薪打分、排名决定身价

年终奖的数额,由客户打分和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排名决定。

信达证券副总经理刘景德曾表示:大约是在2007-2008年度,券商分析师如果能够评选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年薪最高能拿到400万元左右,而即便是入围的分析师,年薪也能涨到80-90万元。

由于现今的股市风光不再,上榜不再代表绝对高薪。一名受访分析师表示:“往年斩获新财富最佳的头衔,意味着分析师收入再攀高枝,今年只不过是增加不失 业的砝码而已。”  这一点在“月薪涨幅”一项中也有所体现,52%的分析师涨幅为零,还有15.5%的分析师收入在下降区间。即,近七成分析师去年至今 没有涨薪。

图像

福利

88.5%分析师五险一金完备通讯交通住宿补贴折射高压

调查显示,88.5%的受访者有“五险一金”,基础社保福利覆盖完备。而各种特殊福利也花样繁多。76.7%的分析师有移动通信费,59.8%有交通费,23.4%有异地住宿补助。

完备的福利,折射出繁忙的工作。许多分析师的办公室里,都长期备有一套出差的行李,以便一有事情就拎起行李出差。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如果自己所负责 的领域有了异动,比如某制药厂发生爆炸,分析师就得赶紧跟制药厂取得联系,询问相关情况,看是否对制药厂的股价产生影响。如果拿不到准确信息,分析师就得 马上赶往制药厂所在地。

也因此,根据这样的工作性质,公司往往会设置“通信费”、“交通费”、“异地住宿补助”等种类丰富的对口福利。

图像

压力

66%分析师超时工作通宵达旦写报告很平常

调查显示,只有34%的分析师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即66%的分析师超时工作,其中有4.8%的分析师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以5个工作日计算,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高薪的背后,往往是高强度在支撑。

一个分析师的工作日程是这样安排的:早上8点以前,给相关机构传去自己的研究报告,因为9点基金经理们就要开会,商量今天的股票该怎么操作,作投资参考。通常情况下,由于研究报告必须在早上8点前完成,所以分析师经常要通宵达旦分析资料完成报告。

基金经理会根据分析师所提供服务质量进行打分。排名越靠前,就越会受到行业内公司的信任,从而更方便地从各大公司获

取信息,来提高研究报告的准确度,也就使排名能够继续保持靠前。“虽然排在末位不会被辞退,但是排名带来的压力非常大,因为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收入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一名就职于上海某知名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为了让基金公司为自己打高分,分析师必须时刻紧绷神经。一位分析师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新闻联播播报了国家一揽子计划,提到家电行业,有分析师听到这 个点,连夜撰写新的分析报告。基金经理第二天一早看到多家研究所的报告,谁写谁漏一目了然,对报告的打分也就有了高下。他向记者感慨:“这一行的比稿、漏 稿压力,一点也不比媒体小。”

即便熬过了这些压力,有了漂亮分数,奖金到手还是不轻松。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遭遇过年终奖拖欠。究其原因:为了使上一年的财报显得更“好看”, 公司往往会将年终奖的发放时间推迟到4月份左右,即新财年的开始。而年终奖又不写入劳动合同,使得分析师们常常处于拿不到年终奖的担心之中。这也是他们觉 得自己这个行业最欠规范的部分。

图像

前景

5成有较强职业荣誉感等级越高流动率越高

调查显示,有52.9%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没有跳槽,31%的受访者跳槽1次,16.1%跳槽2次。等级越高的分析师,流动率越高,入门级的分析师,还不具备跳槽的资本。

分析师在行业内流动,除了跳向更高的薪水,流动方向主要分成三种:从卖方机构到买方机构、从公募到私募、从内资行到外资行。后者的行业地位和劳动报酬更高,受监管程度更小。

调查显示,有49.2%的分析师对自己的工作有较强的职业荣誉感,32.9%的职业荣誉感一般,还有17.8%选择了没有职业荣誉感。

这些分析师自身的荣誉感,也与外界对其的观感较为符合。有37.6%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一职业光鲜亮丽,45.2%感觉一般,有17.2%选择了“感觉并非一个好职业”。

图像

行业专家

中国证券业协会分析师及投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榕

短期内分析师收入很难上升

本报调查显示,近7成分析师去年至今年收入未涨甚至反跌,洪榕分析道,这是受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当下股市低迷,没有较大行情,导致需求减少。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使用互联网化,信息传播速度快,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又不理想,造成分析师的价值难以体现。

他估计,鉴于行业正处于萎缩阶段,未来的短时期内,分析师的收入很难上升。“在牛市时期成本提升得太高,有些分析师年薪甚至高达百万,如今肯定会收缩。”

对于普通分析师到明星分析师的晋升通道,洪榕表示,一个企业里,真正的明星分析师不到百分之十。一般能成为明星分析师,存在几方面因素:一是确实出过 优质的报告,受到股民推崇;二是媒体出镜率高,演讲时逻辑关系较好;三是所出的报告恰好推到某些牛股;四是连续位列分析师排名的前列。

洪榕表示,这个晋升过程是相当透明公平的,“对分析师来说,实力是硬道理,拼关系拼背景的情况较少,也很少出现偶像型的分析师。水平不高很难推上去,因为别人会咨询,推哪个股票,理由是什么?一旦说得与事实不符,立马就露馅了。”

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职业压力将更大

打分制度使得分析师们压力巨大。洪榕表示,这样的绩效体系由市场化形成,是合理的:“报告优质、使用率高,从公司角度来说就认为你这个人水平高,有价 值。如果你写的报告总是不准确,或者别人用你的报告没有赚到钱,肯定会认为你的报告不好。一个优秀的分析师主要就是看客户的满意度。”

他表示,随着将来竞争愈演愈烈,分析师的压力会更加大。但他强调,大部分分析师从事这个行业都是出于爱好,本身就愿意去研究,“总体来说,年轻人想进入投资领域,这行是最好的切入口。”

劳动法专家

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委员会委员李华平

智力成果难以用工作时间衡量

本报调查显示,近7成的分析师是加班族,其中五成属于“无偿加班”。对此,李华平向记者分析道,单纯从工作时间上看,并不能说明这种现象违反劳动法。

“对于分析师来说,最主要是看工作成果的完成,和普通劳动者有所区别,他们主要是智力成果,很难用工作时间来衡量。”

对于那些隐性加班,李华平表示,要主张加班费在司法实践中是很难被支持的。出于综合反映工作付出与所得的匹配,更多会通过其他方式体现,比如绩效考核、年度奖金。

此外,李华平还提到,对于一些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这两类人自身竞争能力比较强,在和公司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议价能力也较高,往往在每个月的薪酬中,就已经把可能存在的难以计算的加班费计算进去了。

可通过集体协商约定年终奖发放方式

年终奖拖欠也是常年困扰分析师的问题。李华平表示,年终奖在法律上没有规定,它的确定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公司和员工签的劳动合同,二是公司的规章制 度。劳动合同往往是抽象性的表述,不会把具体数字写进去,所以对年终奖的数额,员工没办法掌握,完全看老板心情。而年终奖的发放时间,则要看公司的规章制 度如何规定。

因此,这种现象是否违法劳动法,取决于双方约定。如果违反了约定,就违反劳动法,可以通过仲裁、诉讼去主张权益。如果没有违反约定,那么员工主张年终奖,胜诉可能性不大。

“总之,年终奖弹性较大,建议分析师在和公司订立合同过程中,就先具体明确考核到怎样程度,应该发放的数额是多少,也可以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把年终奖发放规则和比例数额制定个书面依据。”

高薪群体更需重视劳动合同规范订立

李华平告诉记者,金融分析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看上去光鲜,实际上背后也有许多艰辛。对分析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保障报酬和休息,“这个职业是个智力工 作,对精力、体力、智力的消耗很大,这方面应该通过合同行为,以劳动报酬的形式来规范。个体维权难的情况下,尽可能要通过工会集体协商的方式去谈判。”

为何分析师这样的“金领”维权反而不易?李华平表示,劳动法保护的是最低劳动基准,工人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法律知识都比较低,属于绝对弱势,所以无论政府还是媒体,都会有所倾斜。

而分析师这个群体,本身智力和文化程度比较高,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很多问题没有明确或者明确了没有履行,他本人其实是知晓与认可的。等到离职时再主张异议,本身也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

他举例道,就拿加班工资来说,从司法的角度,本就不太赞同向这些高薪酬人员主张相关权益,因为司法认为,单位之所以给高额的薪水,就在于该员工可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相对年轻的行业内部,应该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有竞争力的工作模式”,李华平说。

推荐图书:

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

金融之王

金融学(第2版)

经济科学译丛:货币金融学(第9版)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