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 年以来,中国欧盟商会便开展《商业信心调查》,目的是概括分析欧洲公司每年在华取得的成功和面临的挑战,该调查为中国欧盟商会全面评估欧洲公司目前和将来在华经营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罗兰贝格作为中国欧盟商会的调研分析合作伙伴,多年来双方一直紧密合作。
01、新冠疫情下,中国成为欧盟企业的避风港
2020 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具有强大弹性的中国市场成为欧盟企业的避风港,使其顺利度过了眼前的难关。在华欧盟企业的收入仅略有下降,75% 的受访者在 2020 年的收入与去年持平或同比增长。
在此基础上,欧盟企业对近期在中国实现增长的乐观态度激增 20 个百分点,正在或计划拓展在华业务的欧盟企业数量也有所增加。
仅有 9% 的欧盟企业考虑将现有或计划内对华投资转移到其他国家/地区,这一比例再创新低。相反,欧盟企业纷纷提高其在合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将供应链迁入中国,通过增加支出来维持市场份额。由于对增长前景感到乐观,因此,欧盟企业不仅要守住中国市场,还要拓展在华业务,接下来要做的不仅仅是增加对华投资。欧盟企业正在积极采取行动,确保在华经营的稳定性,尽量避免地缘政治风险,并为应对未来的风险做好准备。
虽然经营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仍有90%的欧盟企业认为经营之路仍面临挑战。尽管本土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日益加强也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但在华经营的欧盟企业面临的大多数挑战都源自监管问题。
市场准入
在接受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之中,45%的受访者在2020年因市场准入限制和监管壁垒错失了商机。近六年来,这一比例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市场准入或监管方面的改善未能有效促进市场开放。在某些领域内,名义上外资企业具有市场准入资格,但是间接壁垒也会妨碍其获得某些商业机会。
中国之所以继续开放市场和实行监管改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确保充分发挥市场潜力:如果消除市场准入壁垒,65% 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增加投资。欧盟企业已经开始在市场准入扩大、经营条件改善的行业中加大投资力度。
除了市场准入限制之外,欧盟企业认可中国在实现平等对待所有市场主体方面有所进步,但47%的受访者仍然认为竞争环境对自身企业发展不利。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这具体表现在政府对国有企业推进相关目标的高度重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明确要求国有企业引领中国 2060年碳中和目标,并号召国有企业在半导体等核心技术领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然而,在减排和创新领域,中国国有企业的表现均落后于民营企业。由于受到保护,国有企业面临的提高能效和环保水平的压力较小。与此同时,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72% 的受访者认为这类中国民营企业与欧盟同行一样或更有创新性。罗兰贝格认为 ,应该为中国企业家提供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做自身最擅长的事:竞争、创新和提高效率。
2020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致力于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该目标是奠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基石,而环境保护也有望在未来几年再次成为政策重点。就欧盟企业而言,其碳中和战略已经非常完善,15%的受访企业已经实现或接近碳中和,30% 的受访企业处于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众多欧盟企业在开展全球业务的过程中普遍采用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
在有减碳计划的受访企业中,86%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或已经实现碳中和,符合甚至早于中国政府制定的“2060”目标。
受访企业为实现碳中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包括:安装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以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通过投资开发节能技术从而减少能源需求量、以及通过购买碳汇抵消自身碳排。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企业往往倾向于注重清洁能源的使用(65%)、减少能源需求(59%),而非依赖于购买碳汇(36%)。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一些企业正寻求机会将中国业务纳入更广泛的地区战略结构中。仅 3% 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对业务产生消极影响,而 23% 的受访者认为会产生积极影响。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业务的影响较小,或者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报告下载链接://suo.nz/4VKTBM
更多阅读: